【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09802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31题)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2.关于松嫩平原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B地势平坦,沼泽分布广泛C矿产资源贫乏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3.关于松嫩平原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B地势平坦,沼泽分布广泛C矿产资源贫乏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4.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河湖广布,水系稠密一步地势

2、低平,土质黏重交通落后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ABCD5.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C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一年三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6.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7.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其原因是A冬季严寒,病虫害少面性B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C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土壤墒情好D地势低平,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8.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A季风水田农业局B混合农

3、业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农业9.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便利条件;黏重的土壤则使人们开垦困难B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C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D多水而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10.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较单薄。下列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A饮食方面南米北面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C历史交通方面

4、南船北马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11.下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比较12.下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甲乙两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A传感器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13.以下哪个不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功能A查询检索B资源调查C灾害监测D空间定位14.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方的界限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15.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

5、,回答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16.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17.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A畜牧业B.水稻种植业C.园艺业D花卉种植业18.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从自然条件看两三角洲的差异是A.甲比乙土壤肥沃B甲矿产比乙丰富C.甲海洋比乙广阔D.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19.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

6、置,都发展了A.钢铁和造船B甘蔗种植业C.淡水养殖业D.造纸和化工20.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甲地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1.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A水稻种植业B旱地耕作业C草原畜牧业D.山地畜牧业22.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甲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A.镍矿B.煤矿C.石油D.铁矿23.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甲地土地资源的特点是A.为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的水稻土B.多为旱地集中连片C.河网密布,多为水田D.人口稠密,人均耕

7、地略低于全国水平2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阅读诗句,回答“八月湖水平”的原因是A.8月是雨季,降水多,湖泊受补给多B气温高,风力小,水面平滑如镜C暴雨冲刷,泥沙沉积,湖泊淤浅D正值副热带高压控制水量平稳25.“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阅读诗句,回答诗句所描写的地区目前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水田农业精耕细作B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C.作为全国的“粮仓”,粮食生产规模日益扩大D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26.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朝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上海市快速发展的

8、原因是A位置优越B.地形平坦C.气候温和D.劳动力充足27.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朝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下列不属于上海的区位优势的是A广阔的经济腹地B.高素质的劳动力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D.矿产资源丰富28.下列不属于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部分的是A.传感器B.信息传输接收装置C.目标物D.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29.关于遥感技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遥感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多B遥感是地图的延伸C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比飞机遥感高D.遥感技术可对环境实施动态监测30.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进行图像处理的信息系统B进行动

9、画设计的信息系统C.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D.进行地图制作的信息系统31.应用GIS技术的最终目的是A.处理信息B.记录信息C.便于信息查询D.为地理决策提供信息二、多项选择(共10题)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稠密的水系2.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A.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B.丰富的劳动力资源C.水网稠密D.地势平坦3.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A.RS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IT技术4.遥感技术可以应

10、用的领域是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B.森林普查C.小麦病虫害监测D.交通点位导航5.有的渔民已经开始使用GP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引用这一技术,则A.可以使捕鱼量持续增长B.会使渔业的生产成本下降C.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枯竭D.环境污染严重6.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区域的划分边界都是十分明确的B.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组成C.区域划分的指标只能是自然要素D.区域之间差异性明显,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7.关于长江三角洲对上海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低平,河渠纵横,便于兴建自来水厂B.人口稠密,可就近获得高素质的劳动力C.农业发达,农产品供应充足D.河网

11、密布,水上交通发达,有“东方威尼斯”之称8.英国与德国相同的区域特征是A.世界重要工业国,经济发达B.首都都是全国的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海港C.河流多,水量足,水流平缓,利于航行D.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都很丰富9.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开垦耕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A.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烧B.部分物种灭绝C.河流、湖泊污染严重D.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和脆弱10.在开发早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的原因叙述中错误的是A.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利用灌溉可解决;长江流域河湖沼泽多,耕地面积小B.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利于耕作;长江流域人口稀少,不利于耕作C.黄河流域土壤疏松,利于简单的工具耕作;长江流域土壤黏重D.黄河流域平原广阔,利于发展交通运输;长江流域稠密的水网,阻碍交通三、综合题(共2题)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乙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2)甲地区降水和年平均气温怎样变化?_(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甲地乙地2.下图是由遥感提供的信息处理后绘成的我国东部某地地图,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上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东部地形可能是_,西部地形可能是_,判断的理由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