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07065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21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语文试卷一、作文(共1题)1.请以“为了明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化学奖:给蛋白质打上标记史军蛋白质是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类梦想破解蛋白质如何在生物体中运作,从而使发育、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然而,它没有颜色,在普通的观察中几乎“来无影,去无踪”。虽然有些染色手段可以让某些蛋白现身,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先破坏生物体。我们还是无法得知这些蛋白在活生物体中的运作情况。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大推进了对生命的认识

2、。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道路上踏出了关键的三步。踏出第一步的是下村修。1962年,他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在后续研究中,他发现绿色荧光蛋白中包含一个发光团,被紫外光和蓝光激发后,会吸收光中的能量并储存起来;随后,发光团会处理这些能量,并以绿色荧光的形式将这些能量释放。这样,荧光蛋白就成为良好的标记细胞位置和活动的指示灯。在绿色荧光蛋白发现前,人们标记蛋白质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首先,运用的普通染料会对生物细胞活动产生影响;其次,很难把这些染料准确注入细

3、微的细胞结构中。荧光蛋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问题。1988年,马丁沙尔菲在学术会议上第一次听说绿色荧光蛋白。当时他正在对线虫进行研究,线虫全身只有959个细胞,13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相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模式生物。沙尔菲意识到,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可以标记出线虫体内不同细胞的活动。沙尔菲的想法是,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连接到不同的蛋白质基因上,在这些蛋白出现时就可以被检测到,从而确定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表达的时间和部位,并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功能。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要在水母的基因组中找到与绿色荧光蛋白对应的基因。当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正在克隆相应的基因。在与普瑞舍联系之后,沙尔菲拿到了梦

4、寐以求的基因。他让研究生尝试将这段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约一个月后,他们得到了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的大肠杆菌。之前,科学家猜测生物体发光是多个蛋白和发光引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沙尔菲的实验明确了单一的绿色荧光蛋白就可以发光。这种神奇的标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指示工具进入了生物学研究领域。天然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强度不高,颜色单一。在不同蛋白同时表达时,就无法及时准确反映出不同蛋白质的动向。钱永健的工作弥补了这一缺陷,大大拓展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范围。他最初的工作是探索在绿色荧光蛋白中发光团是如何组成和行使功能的。他的研究表明发光需要有氧参与,并揭示了发光过程的机理。随后,他开始运用DNA技术着手设计

5、新的荧光蛋白,最终造出能够吸收和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并且让这些蛋白发光更久、更强烈。这使科学家能在实验中进一步区分同一生物个体内不同的蛋白的表达时间和部位。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改造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它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绿色荧光蛋白发现前,科学家曾采用把染料注入细胞结构的方法来标记蛋白质。B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为沙尔菲的实验提供的基因是通过克隆获得的。c下村修没有运用绿色荧光蛋白来标记其他蛋白,他的贡献不如沙尔菲和钱永键。D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可以和显微镜相提并论。

6、2下村修、马丁沙尔菲、钱永健三位科学家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领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3简要说明什么是荧光蛋白标记技术以及它对生物科学研究的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她”从哪里来?张宝明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

7、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三(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目。20090407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

8、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

9、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出的“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

10、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列举诗经和鲁迅作品中用“伊”字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例子,很有典型性。B虽然俞平伯最早在作品中使用“她”字,但文章认为“她”字的真正创造者是刘半农。C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如泣如诉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这也加速了“她”字的流传。D文章认为“她”有“男娲”补天之功,高度肯定刘半农创造“她”字的历史贡献。2本文作者对刘半农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发表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引用周氏兄弟的话对文章的论述有什么作用?3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11、这句话如何理解?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取景器里的人李梅(1)在常人眼里,乞讨者脸上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卑微哀求的表情。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禁把镜头对准了他们。(2)一老妪在乞讨的空档,坐在花坛的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与一老翁聊天。两人不知聊些什么,但我的镜头中老妪一脸的平和安详。仿佛是坐在自家地头上,说着田里的青苗瓜果,让你能闻到泥土的芬芳。(3)许多在路边的乞讨者,都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类动物羚羊,弱者的地位使得它们的警觉神经尤为发达,像是一个永远在岗哨的士兵。那根比发丝还纤细的神经,被撕成两条,一条用来正常的活动,一条用来警戒。或许在乞讨者的眼里,我们这些在周围走来走去的城里人,

12、就如同羚羊眼里看到的在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危险时刻在潜伏中。(4)步行街出口处,一位白发老者经常坐在那里乞讨。他举着钱缸,带着哀求的目光不停地向过往的行人作揖。(5)一心想拍近景特写,想清晰地拍出他那种无助哀怜的目光。小相机的焦距有限,一步步地走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他害怕地看着我,我也害怕。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他的眼神被恐怖淹没,刹那间,忽地从地上爬起,朝我抡着拐棍,那架势就是在乡村通常所见的打狗架势。一脸的怒不可遏,完全不是刚才的卑微委琐状。(6)垃圾桶旁边的围墙上,开满了红红粉粉的蔷薇,公寓的楼房被鲜花环绕,长长的花墙堆积无数的娇艳,美丽得几近奢侈。几个头戴

13、围巾的农村妇女拿着大大的蛇皮袋来到这里,她们把桶里盛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拿出来,抖掉垃圾,积攒起来。然后,她们在垃圾桶里翻拣一些认为合适的东西,放到蛇皮袋里。转脸间看到我的镜头,赧然。以花墙为背景,拍下了在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7)那天走在步行街,路过一豪华写字楼,湖蓝色的玻璃幕墙,大理石廊柱的拱形门厅。这样的写字楼在城市里不胜其数,让我停下脚步的是,廊柱门厅台阶前,几个民工或立或坐在吃着盒饭,偶然间传来一阵笑声,他们有着明亮的快乐。(8)写字楼前的步行街上,每到白领们午餐后“放风”的时间,常常会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职业男女。可是,在写字楼前的门厅台阶上,看到这些吃饭的民工,突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

14、巍峨气派富丽堂皇的写字楼,一下子就无情地把这些民工与一座城市剥离开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边缘另类。他们虽然在这里做着与那些白领同样用以维生的活计,但他们的笑容不属于这里,就像他们的普通话无法扎根城市的方言。(9)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力。(10)相机是我们的一双眼睛,忠实记录下我们瞬间看到的内容。但瞬间只是一个点,一个具有发散性的点,许多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那个点之下延伸发散着,直抵心灵的最深处。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点,却往往无法看到由点到心灵之间的路。(1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1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作用。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1)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2)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3作者的取景器里摄取了哪几类人?请分别概括他们在面对镜头时的心理。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提到的“特别的意义”的内涵。三、填空题(共9题)1.蓬生麻中,;,与之俱黑。(荀子)2.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