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667752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2题)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2.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3.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图为上海外滩建筑),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中西文化交流广泛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D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4.1897年

2、,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5.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

3、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7.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外来宗教西餐、西式服装ABCD8.(2011海淀一模)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

4、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9.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10.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11.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使日本遭遇严重损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

5、。这体现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A远程教育B大众娱乐C传播资讯D政论宣传12.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二、综合题(共2题)1.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

6、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

7、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6分)(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8分)(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8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8、题。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6分)(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