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53576837 上传时间:2020-11-3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中华书局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请同学们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 ,用简洁的语言对本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其一,为“大动荡”:即本阶段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其二,为“大变革”: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

2、文化繁荣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的封建生产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巩固政治地位,也大力发展生产。这样,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地主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前提和条件。,(二)、文化繁荣的表现,一、老子和孔子,1、老子,老子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其代表作是什么书?老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的

3、精华是什么?老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其思想精华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他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老子,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材

4、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 。 道德经,材料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 材料四:“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2、孔子,对于孔子,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

5、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请阅读课文思考,孔子身后留下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孔子,山东曲阜孔子讲学遗址杏坛,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 2、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残酷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 。孔子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它

6、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3、 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孔子还编订文化典籍“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保存了宝贵的古代文化典籍。 5、孔子的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孔子仍然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说是一

7、个古老的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话题,其影响至今仍极为明显。,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2百家争鸣的形成,“百家争鸣”的

8、含义及主要的学派,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览表,墨翟.,“兼爱”“非攻”“尚贤”,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重民”思想,荀子 .,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论;鄙视富贵利禄,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摘自墨子 思考:墨子的

9、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到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而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小生产者数量增多,也产生了谋求政治地位的愿望。 墨子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

10、史的潮流。但他追求的“兼爱”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分别摘自孟子尽心下孟子离娄下 思考:概括孟子的思想倾向。,其思想倾向为“仁政”,是对孔子“仁”和“以德治民”思想的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的民本思想。,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应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韩非子的主张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也对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