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茅** 文档编号:153567783 上传时间:2020-11-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四川高三零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法的灵魂。失去诚信,法也就丧失权威,等同于一张废纸。在这个问题上,诸子百家、圣君贤相都有着惊人的共识。法家的诚信法律观在实践

2、中主要表现为信赏必罚。商鞅说,“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无论赏与罚所重者都在于“信”。“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韩非也认为“信赏必罚”将会带来所期望的社会效果,他说:“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法家特别强调以信行法,要在去私。管仲说:“私情行而公法毁。”商鞅尖锐地指出,释法行私,国家必乱。他说:“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战国策秦策一盛赞商鞅施行赏罚无私无畏:“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为了惩治各种欺诈行为,唐律于十二律中专

3、设“诈伪律”。在诈伪律中,以伪造御宝,伪写官文书、符节,诈伪制书等为重罪,犯者或斩绞或流放。唐律疏议杂律中还规定了惩治市场交易中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伪造度量衡器等欺诈行为。唐律中所规定的惩治诈伪的法律规范,一直为后世沿承,说明法贵诚信是中华法文化一贯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在敦诚守信民族精神的孕育过程中,儒家思想也起了化俗正风的作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将“信”看得重于生命,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儒家所强调的重义轻利的“义”,不外乎重诚信、远诈伪而已。孟子将诚提到天道的高度:“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

4、与人道的沟通就在于“存乎诚”。儒家思想的长时间熏陶,使得敦诚守信成为主宰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准则。这种道德的评判与舆论的谴责,常常重于法律的制裁。人们敬重的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不是不义的市井之徒,在与各种欺诈行为不懈斗争的过程中,锤炼了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法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顽强的生产斗争、生存斗争中形成了优秀独立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由于传统的中国法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与相互的关联性,所以,既要揭示民族精神对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影响,了解传统法文化的某些典型性、特殊性的渊源,

5、又要阐明传统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延续所起到的促进与维护的作用。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与稳定性是和法律的积极维护分不开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精神密切融合,从而赋予固有的优秀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6日15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信赏必罚是法家诚信法律观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内涵是“以信行法,要在去私”。B. 唐律于十二律中专设“诈伪律”就是为了惩治诈伪,维护诚信,一直为后

6、世沿承。C. 敦诚守信精神的孕育,儒家思想起了决定作用,使其成为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准则。D. 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法文化的形成并维护其延续,两者是不可分开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几次引用,目的是论证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法的灵魂。B. 文章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法文化的密切关系。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揭示现实作用。D. 文章既指出民族精神形成的历程,又揭示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具有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秦策

7、一盛赞商鞅,是因为商鞅赏罚公平无私,不畏强权和亲属近臣。B. 因为法贵诚信是中华法文化传统,所以唐律中惩治诈伪的法律规范为后世沿承。C. 孔子将“信”看得重于生命,孟子将诚提到天道的高度,体现了儒家的重诚信思想。D. 民族精神在发展历程中渗透到了生活、制度、法制各方面,可见其独立性与稳定性。【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内涵是以信行法,要在去私”错误,第二段原文“法家特别强调以信行法,要在去私”,选项偷换概念。C项,“儒家思想起了决定作用”错误,第四段原文“儒家思想也起了化俗正风的作用”,选项夸大了作用。D项,“敦诚守信的

8、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法文化的形成并维护其延续”错误,第五段原文“传统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延续所起到的促进与维护的作用”,选项颠倒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C项,“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错误,应是“先提出观点,然后引出话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可见其独立性与稳定性”错误,“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应是可见其普遍性。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

9、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11、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删节)材料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

12、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摘编自求是,有删节)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

13、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材料四: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自几十年前烧炭业凋敝之后,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荒山沟,几十年来,村民种过树、搞过养殖业,都效果甚微。近年来,炭厂村转变思路,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措施,加上产业精准政策,短短几年的功夫,打造出了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的人气景区“神泉峡”。村民拿股份、开民宿,炭厂村终于找到了产业振兴的正确道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炭厂村是北京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典范,未来两年,像这样的乡村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京郊大地。根据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北京将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

14、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突出首善标准、代表首都水平、展现北京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摘自农民日报2019-03-04,有删节)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到2035年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缓解。B.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2017年已达到了5852%,2050可能超过70%,以城镇为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阶段。C. 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

15、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品类更加丰富多元。D. 北京市提出的乡村振兴规划,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培育乡村振兴样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广泛深厚,潜力和后劲巨大,但任务繁重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一便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最突出。B.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在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同样面临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的乡村衰退问题。C.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致力于解决城乡矛盾,建设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D. 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农业模式传统、产业形式单一的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变。6. 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答案】4. A 5. C6.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乡村和城市共生共荣。坚持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体化道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到2035年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缓解”错。进一步缓解的是“相对贫困”,小康目标2020年已经实现。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