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

上传人:照力 文档编号:153567453 上传时间:2020-11-30 格式:PPT 页数:5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第5章-第3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3.1 寄生振荡的基本概念,5.3.2 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5.3寄生振荡与有害自激振荡的抑制,2,5.3.1寄生振荡的基本概念,寄生振荡,非工作频率的振荡称为寄生振荡(Parasitic Oscillation),即与工作频率无关或不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源于寄生参数的振荡。 寄生振荡的产生大都是由于放大器的输出通过电源和地线内阻以及分布参数等感应回路,反馈至输入端产生的。寄生振荡产生的条件和振荡电路起振条件相同,即包括相位条件和振幅条件。 一些多级放大电路里尽管没有振荡源,也会因元件内部和电路本身均存在寄生电容、电感等形成反馈回路,从而产生寄生振荡。,图5.3.1,如图5.3.1中的两

2、级放大器,若A1和A2都为反相放大器,放大器 A2的输出信号即使通过某种感应支路而反馈到它本身的输入端, 因两者相位差180,是负反馈,故不会引起振荡。若A2的输出 端反馈至A1的输入端,则信号相位相同,形成正反馈,电路就有 可能产生振荡。,3,产生原因:,1放大电路放大倍数过大或增益过高; 2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相距太近,或输入环路与输出环路交链 面积太大以及平行布线等; 3多级放大器中前级电路屏蔽不良或接地点选择不合理; 4电路布线混乱,布线环路面积过大以及电路的部分引线过长 导致布线电容和分布电感过大; 5电路设计频带过宽以及采用了超过电路实际工作频率过多的 有源器件; 6多级放大电路共用

3、同一个直流电源,且电源退耦不良; 7负反馈电路反馈过深; 8装配工艺不佳,导线及元器件固定不牢靠,电路易受到机械 振动的影响,4,5.3.2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为了消除自激振荡,可以一方面吸收寄生振荡能量,另一方面 破坏寄生振荡反馈的相位关系,从而抑制寄生振荡发生。当放大 电路无输入信号时,电路输出端用示波器能观察到有一定频率和 幅度的周期信号,这说明电路产生了自激振荡。根据示波器观察 到的波形,判断是低频振荡还是高频振荡。 低频振荡频率一般在音频范围内,它主要由各级之间公共电阻 产生寄生反馈而引起,解决办法是采用去耦电路,如添加电源退 耦等措施。去耦电路使信号电流不流过公共电阻,从而消除了这 种寄生反馈。 高频振荡是由于各级高频特性引起的,包括器件的高频特性和 寄生电容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振荡条件。解决办法需调 整相位补偿电路元件参数,或改变有关接线减小寄生耦合来消除, 消除高频振荡有以下方法:,5,1、电容超前补偿法,进行所谓极点校正,极点校正的实质,还是使振荡条件不能满足。通过在负反馈电阻上并联一个较小的电容C,破坏高频自激的相位条件。,2、RC相位滞后补偿法,利用低通网络的相位滞后特性破坏相位条件。,3、密勒效应补偿法,电容补偿,电阻补偿,可以利用密勒效应,将很小的补偿电电容或补偿电阻和电容跨接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引入高频负反馈从而破坏自激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