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352112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教育心理角度学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拥有了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同时,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如果要在学习与生活中全面发展、提高心理素质,使自我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中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大学生,教育,学习理论一、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一)国际形势需要创造性人才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2、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校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归依。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毕业后,将担负起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因此,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二)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不容乐观1、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创造性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较差创造力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品质,

3、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也同样低,但是智商高的人其创造力则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因此,开发智力不能完全代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想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逻辑思维强并不是坏事,因为非创新过程与创新过程都要用到逻辑思维。关键是使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有无创新想法(创新灵感) ,是解决“老师”出的题,还是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出题他来解,习惯在非创新过程中进行再现思维。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奥苏贝尔,他主张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

4、reception learning) ,其学习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师呈现知识消化或内化融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在量上或质上得到提升。在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同时,泯灭了学生部分创造性思维。2、大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刻苦,但是创造力人格欠缺经过12年的应试性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基本丢失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具有的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并且,对于学习背诵书本知识大学生依然带有中学时期的能力,这一点在临近考试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宽容性、坚韧性以及合作精神,而这些特质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人格品质。如今,90后开始进入大学,他们大多

5、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造性品质的欠缺表现的尤为明显。纵然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会有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地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就很容易在实际的工作中半途而废2。3、学习求知欲不强,动手能力低下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由于进入学校时考上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由此造成不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产生不顺心和焦虑,学习兴趣偏颇,从而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进行学习;不少大学生没有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效率不高,课后不进行复习,考试临时抱佛脚,不会进行学习总结,这些成为大学生创新能

6、力培养的一大障碍。在创新能力中,完成能力是最重要的环节。大学生动手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如实验、制作、设计等,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宠着,只管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造成当代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遇到实践动手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引导偏差造成的,需要综合治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二是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有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倾向,而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3

7、。二、如何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0 世纪初,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提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潜能的10%,并称这一观点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其后,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撰文,人为一个正常人发挥的潜能不是 10%,而是仅有 6%。而据心理学家赫伯特奥托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潜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 4%4。而在所有的潜能当中,创造性的潜能是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然有很大的可塑性。(一)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环境1、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充分显示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创造能力提高的广泛重视,对形成大学校园里

8、的创新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项活动把鼓励创新与社会功效结合起来,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2、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校园氛围高等院校要树立适宜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文化。高校创新文化是追求卓越的文化,是学术自由的文化,是学者自律的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高校应建设推进创新的制度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理念方面,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其次,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开

9、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材料、开放教学空间,创设一种自由的教学环境。这样,在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性的落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发挥教师作为辅助者角色的作用,进行支架式教学。(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主体1、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是打破旧的完形建立新的完形。指令过多会导致思维定势。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是指导性的。另外,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强化创新意识,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有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每个大学生都有

10、创造力,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创造力的提高和培养首先要具有充分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从所进行的专业学科、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从人际沟通中等参与创造性活动。在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也获取更多的灵感。开放的心态、由于时间的品格、开创性、不墨守成规、灵活性、坚韧不拔的毅力都需在实践中不多培养和磨练。3、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的方法(1)脑激励法(brain storming)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与 1957 年提出的,是通过强调推迟判断、推迟批评一克服产生创造力的障碍,产生创造性观念的活动。其原则就是

11、尽可能的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已提完,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讨论和批评。(2)分合法(synetics)是戈登 1961 年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 ,即, “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 。这样可使学生能否自由的思考其生活中的活动和经验,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力。当今大学生的创造力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改善这个局面,就需要整个社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参考文献】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22 陈亚丹,孙玉.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9 111.3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10):80 82.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