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53480896 上传时间:2020-11-3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心理发展理论(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其他心理发展观,第二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第二章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 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本章要点,心理发展理论是试图描述和解释心理发展、预测在某一条件下行为发生的一套概念和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埃里克森强调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华生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是环境决定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思想,强调强

2、化在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班杜拉认为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者。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根据图式可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社会生物学是认为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基因,进化心理学是一种从种系发生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新理论视角,信息加工理论的目的是要揭示儿童获取知识的心理机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3、 奥地利心理学家,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一、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 性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 性感区: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 性感区的变化决定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口唇期 01岁 肛门期 13岁 前生殖器期 36岁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恋父情结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潜伏期 611岁 青春期 1112岁开始,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一、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本我(id) 快乐原则 自我(ego) 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道德原则,第一节 弗洛伊德

4、的心理发展观,二、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Erikson, E.H. 19021994 祖籍丹麦 生于德国 1939年加入美国籍,埃里克森修正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性心理的发展 埃里克森:强调人的社会性,自我的发展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5个阶段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个阶段,第一阶段 婴儿期(02岁) 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2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第三阶段 学前期(4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学龄期(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 青年期(1218岁) 任务:建

5、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约25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J. B. Watson 18781958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 1915年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华生的心理发展基本观点 1. 否定了遗传的作用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 华生的学习理论,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二)华生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和亲

6、爱,小阿尔伯特条件恐惧实验,条件化是情绪发展的机制 伦理性原则,琼斯(1924年)情绪发展实验 惧怕反应也能通过条件化的方法消除,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斯金纳 B. F. Skinner 19041990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 操作性行为:在没有任何可观察的外部刺激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似乎是自发的。由行为结果控制。 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 写字, 读书,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7、,(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式条件反射S-R ,塑造应答行为 操作式条件反射R-S ,塑造操作行为,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二)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物: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强化:利用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斯金纳箱,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提高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增加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惩罚: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或排除降低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 提倡积极强化

8、作用,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三)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 Baby Box 1945年在妇女家庭杂志上 一个可用机械照料婴儿的装置 避免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四)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教学装置程序教学机器 教学材料程序 利用教学机器所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班杜拉 A. Bandura (1925) 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 1972年 美国心理学会杰出成就奖 1974年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

9、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三、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二)观察学习过程,三、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中观察者并没有直接接受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观察者来说是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三、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 Lev Vygotsky(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三人学派 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一、文

10、化历史发展理论,无论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和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这表明,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产物的文化。,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标志: 随意机能 抽象概括性 以词为中介 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掌握语言符号 内化,二、心理发展及其原因,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

11、oximal development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 J.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知论的开创者 1954年当选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 最大贡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认识论: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研究认识,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儿童观:儿童是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机械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

12、而不是外部环境。 智力的本质:智力或认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全部图式组成认知结构。 最初的图式来自遗传,是婴儿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本质上是旧的方法处理新的情况 顺应: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即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本质上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13、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成熟: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自然经验:与物理环境而获得的知识 物理经验:物体的物理特性 数理-逻辑经验:物体动作间的协调关系 社会经验: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适应的过程,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三、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图式,即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形成客体永久性意识

14、2建构了时空的连续性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三、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2建构了时空的连续性 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涉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运算(operation)是指一种内部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 前运算是指儿童不能进行思维运算活动。 心理表征能力的出现标志着感知运动阶段的结束,前运算阶段的开始 。,(二)前

15、运算阶段(27岁),1. 单维思维:儿童只能从单一维度来进行思维 2. 不可逆性:儿童的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或回到起点。 3. 静止性:儿童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所支配,不能同时考虑状态间的转化过程。 4. 自我中心性:儿童仅从自我的角度去表征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守恒:儿童认识到尽管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 特点: 1.多维思维 2.可逆性 3.转化性 4.去自我中心性 5.具体逻辑思维,

16、(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形式运算是指对对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特点: 1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命题间思维,贡献: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四、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比较,皮亚杰 1.从人的自然本性 2.较多关注遗传作用 3.阶段论,维果斯基 1.从人的社会本性 2.较多关注环境的作用 3.连续变化,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E. O. Wilson,1929) 1975年出版了名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宣告了社会生物学诞生 。 社会生物学是对一切形式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第六节 其他心理发展观,一、社会生物学观点,(一)社会生物学取向的起源,一、社会生物学观点,1.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 (1)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 (2)生存斗争 (3)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2.习性学 (1) 强调决定动物行为的进化因素 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