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3282431 上传时间:2020-11-2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反应方程式PPT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848年,A. Kekule 有机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 有机化学 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1874年,C. Schor-lemmer 有机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 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2,1.1.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1.1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数目庞大,数目庞大 同分异构 分子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 结构式 分子中原子间连接的次序和方法,e.g. C4H10可能的结构式,正丁烷 异丁烷,P.1,苧烷,3,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4,可以燃烧 如:甲烷(天然气) 乙醇(酒精) 汽油(C7C9) PVC(聚合物) 熔点低 C18H38 分子量 254 m.p. 18.1

2、 NaCl 分子量 58.5 m.p. 800,有机分子的聚集状态主要由较微弱的Van der waals 力所决定;而无机物主要是较强的离子间静电引力作用。,结构复杂 可以燃烧 熔点低,结构复杂,5,化合物的溶解性与化合物分子的极性和所选择溶剂的性质有关。通常遵循“相似相溶”原则。 有机化合物一般属弱极性或无极性分子,通常难溶于极性溶剂水中,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醇、酯、醚中。 但某些低分子量化合物如:甲醇、乙醇、醋酸等因与水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与水无限混溶。,不溶于水,不溶于水,6,反应慢、副反应多,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较多,不同类型共价键的键能相差不大, 反应的选择性不高。,反应慢、副反应多

3、,7,按碳架分类,1.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按碳架分类,碳架 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次序,开链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饱和,不饱和,碳环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1.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有机化合物,P.2,8,按官能团分类,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s) 决定一类化合物典型性质的原子团,9,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10,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1.2.1 原子轨道和八隅体,1.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1.2.1 原子轨道和八隅体,P.4,11,s 轨道:, s轨道 p 轨道,p 轨道:,12, 原子外层具备八电子构型的称

4、为八隅体(octet) 具八隅体构型的原子是稳定的 C: 1s2 2s2 2p2,13,共价键理论(电子配对),共价键的形成在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的相互交盖。,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共价键具有饱和性,1.2.2 共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 价键理论(电子配对),P.5,1.2.2 共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14,sp3杂化轨道和甲烷的结构,sp3杂化轨道和甲烷的结构,C: 2s2 2px1 2py1,P.5,15,E,sp2杂化轨道和乙烯的结构,sp2杂化轨道和乙烯的结构,16,17,18,乙烯的结构,乙烯的结构,19,sp杂化轨道和乙炔的结构,sp杂化轨道和乙炔的结构,20,21,直线型分子 桶型大键,

5、键的形成,22,1.2.3 分子轨道理论,电子在整个分子中的运动轨道称为分子轨道。 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相互接近、相互作用,重新组合成分子 轨道。 组合时轨道数目不变,原子轨道数目等于分子轨道数目。,价键理论:“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处于形成共价键之两原子之间” 定域观点 分子轨道理论:“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是分布在整个分子之中” 离域观点,1.2.3 分子轨道理论,P.7,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必备条件:能量相近、电子云最大 重叠、对称性相同。,23,24,25,26,1.2.4 键长、键角和键能,1.2.4 键长、键角和键能,键长成键原子的原子核之间的平均距离(nm)。,键角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6、键能,键能 形成共价键过程中体系释放的能量 键离解能 断裂共价键过程中体系吸收的能量,分子中同一类共价键的离解能的平均值为键能,P.8,27,C-H键键能 = 415kJ/mol,键能反映共价键的强度,键能愈大则键愈稳定。,28,1.2.5 电负性、偶极距和极性、极化,1.2.5 电负性、偶极距和极性、极化,电负性 一个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 书P.9 表1-4 几种常见元素的电负性值,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H-H Cl-Cl H-Cl,+ 部分正电荷 - 部分负电荷,H3C+ Cl-,H+ Cl-,P.9,极性共价键 由于电子云的不完全对称而呈现极性的共价键,29,偶极矩()有方向性,箭头由

7、正端指向负端、指向 电负性更大的原子。,净偶极矩指向,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各个键偶极矩向量和。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表示分子的极性越大。,键的极性大小可由偶极矩表示。键偶极矩越大,表示键的极性越大。,30,1.2.6 孤对电子和形式电荷,1.2.6 孤对电子和形式电荷,P.10,31,32,1.2.7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1.2.7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构造分子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或成键的顺序。,短线式(蛛网式),缩略式(结构简式),P.11,33,键线式,注意,1)C、H 原子不写,写出其他原子或基团;,2)线与线之间夹角120o 。,讨论,1)将短线式改写成键线式,2)将键线式改

8、写成缩略式,34,价键理论的要点:共价键是由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 对形成的, 价电子定域在两个原子之间 价键理论的缺陷:分子为共轭体系,有离域电子时其 结构无法用一个结构式表示,如 共振论:价键理论的延伸和发展,1.2.8 共振论(Resonance Theory),P.12,35,代表极限结构之间的共振, 即共同组成共振杂化体。,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按价键理论可以写成两 个或以上的路易斯结构式时,其真实的结构就是这 些共振结构的杂化体。,36,书写共振(极限)结构式的规则,1) 共振式中原子的排列完全相同,不同的仅是电子排列。,书写共振(极限)结构式的规则,电子或未共用电子对移动,2)

9、共振式中成对电子数或未成对电子数应相等,37,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影响,1) 具有相同稳定性的共振结构参与形成的共振杂化体特别稳定,3)中性分子可表示为电荷分离式,但电子的转移要与原子的电 负性一致。,讨论 指出下列各对化合物或离子是否互为极限结构。,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影响,38,2) 参与共振的极限结构多,共振杂化体稳定,3) 越是稳定的共振结构,对杂化体贡献越大。,如何判断共振结构的稳定性?,1) 满足八隅体的共振结构比未满足的稳定,如何判断共振结构的稳定性?,39,2)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共振式比电荷分离的稳定;两个异号电荷 相隔较远或两个同号相隔较近的共振结构稳定性差。,稳定性:(1) (

10、2)(5) (6) (7),3)共价键数目多的共振结构较稳定,40,4)在满足八隅体电子结构, 但有电荷分离的共振式中, 电负性 大的原子带负电荷, 电负性小的原子带正电荷的共振结构较 稳定。,共振杂化体能量比参与共振的任何一个极限结构能量都低 共振降低的能量称共振能 。共振能越大,体系越稳定。,41,1.3 有机化合物中比共价键弱的作用力 1.3.1 范氏力,一分子偶极正端对另一分子偶极负端的相互吸引作用。, 极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P.14,1.3 有机化合物中比共价键弱的作用力,1.3.1 范氏力(van der Waals force),42,1.3.2 氢键,1.3.2 氢键,原子半

11、径较小、电负性强、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 可与氢形成氢键。,氢键用虚线表示:XH-Y X为极性较大的原子 Y、O、 N,氢键的键能与元素的电负性及原子半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氢键越强。,分子间力的大小顺序:氢键 范氏力,43,思考题,解释下列物质的沸点为何不同?,44,键长张力 键角张力 扭转张力 范氏张力,1.4 有机分子内的张力,1.4 有机分子内的张力,P.15,45,P.16,1.5 有机化学中的酸和碱 1. 1.5.1 Brnsted质子理论,1.5 有机化学中的酸和碱,1.5.1 Brnsted质子理论,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酸 碱,46,酸、

12、碱可以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或为中心分子, 在一个反应中 是酸,而在另一个反应中可以是碱。,平衡主要趋向形成更弱的酸和更弱的碱。,酸、碱强度表示:,酸或碱越强,其pK值越小(离解常数K值越大)。,47,如何判断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离解出H+后的负离子稳定性。负离子越稳定 则原来的化合物酸性越强。,酸性越强,解离出质子后的共轭碱的碱性越弱。,48,1.5.2 lewis电子理论,负离子的稳定性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半径的大小、 与其相连的原子团的结构以及溶剂等因素有关。,1.5.2 lewis电子理论,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lewis酸、碱反应形成配位键,产生加

13、合物。,P.16,49,lewis酸具有亲电性,lewis碱具有亲核性。,常见的lewis碱:,常见的lewis酸:,50,1.6 电子效应,定义: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极性效应,是通过静电诱 导到分子的其他部分,这种作用称为诱导效应(I)。 存在: sigma和pi键中 传递:沿化学键,限三个化学键内,不存在极性交替现象。 强度:与电负性有关(I、I),随传递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弱。,1.6 电子效应 1.6.1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和场效应,1.6.1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P.18,51,-共轭体系分子结构特征 (1)单双键交替 (2

14、)形成共轭体系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p轨道互相平行, 垂直于平面,1.6.2 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的分子结构特征,1.6.2 共轭效应,P.18,52,-共轭体系举例:,53,p-共轭,p-共轭,54,1.6.3 超共轭效应(Hyperconjugated effects),1.6.3 超共轭效应(Hyperconjugated effects),键与p轨道的侧面交盖 键与键轨道的侧面交盖 不平行,交盖率低 不平行,交盖率低,交盖的结果: 电子偏离,倾向于p轨道, 电子偏离,倾向于轨道, 电子部分离域 电子部分离域,P.19,55,1.9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1.9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完全为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基团 所有,形成正、负离子。,P.21,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成键原子或基团形成 自由基(游离基),56,按化学键的变化分类 按反应形式分类,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 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有机反应的分类,57,1.10 有机反应的表示方式和符号的应用,1.10 有机反应的表示方式和符号的应用,A + B C + D,无须配平 反应符号用“ ”,不用“=” 往往只写主要产物(或标明主次) 反应箭头上下标明反应条件 例:CH + O2 CO2 + H2O,P.23,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