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3241551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1、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宋志坚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 “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

2、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 “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礼是儒

3、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赞成薄

4、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原载文汇报2018年12月28日)1.下列

5、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B.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C.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D.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不是此类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

6、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B.“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C.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D.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C.当年晏子向正

7、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D.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

8、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

9、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材料二: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10、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

11、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1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

13、遗产的理由。(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呼兰河传萧红冯歪嘴子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想去看看。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辫子垂在背后,面朝里,坐在一堆草上不知在干什么,她一听门响,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大姐看是我,就先向我一笑,她有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时,

14、她的鼻梁上就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褶。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见之下,她问别人:“你吃饭了吗?”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莱,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头上。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画画地说她的好处。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母亲说

15、她:“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就娶她,这姑娘真响亮。”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二十了。”“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现在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许多。她怀里抱着小孩。我看一看她,她也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好意思了。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站了一会,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小炕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有二伯说:“好好的一个姑娘,自己看上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老厨子说:“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