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两字点明描写对象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课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在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真情的同时,也流露了作者深远的忧思和独特的审美意趣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和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征:“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课文的“文眼”三个“来得”构成排比,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情味,不仅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而且写出了作者内心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地喜爱北国“秋味”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第2自然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课文紧接第1自然段“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作者的言中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才是浓香的美酒,才值得赏玩,让人陶醉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第3-11自然段是记叙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选取富有故都之秋特征的景物,采用并列结构,逐一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自然风物景况,细微地刻画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第3自然段,写“清晨静观”在这里作者没有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景物,作者重点写“租一椽破屋来住”的生活情形,虽然身在“皇城人海”,但清晨却能“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清”“冷”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第4自然段,写“落蕊轻扫”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尤其是那曾经美丽的落蕊被“扫街的”扫后,空留下的一条条让人心寒的“丝纹”,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什么说由“落蕊”而产生的“遥想”是“深沉”的呢?作者从秋槐的落蕊与扫帚的丝纹中感悟到“落寞”的人生之大情,这便是“深沉”第5自然段,写“秋蝉残呜”作者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残”字渲染了秋味的悲凉;兼之其声“衰弱”,却能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作者又说,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让人随时随地都会听到的是“悲凉”的“衰弱的残声”。
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让作者如此牵动心魄,因为此景正吻合于作者当时孤独、落寞的心境第6-10自然段,写“都市闲人”作者先描绘了一幅北国秋雨图:“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近于口语的排比句,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的特点;“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接着,作者特意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之情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第11自然段,写“胜日秋果”作者用果树来反映秋之全盛,而且色彩也是很明丽:淡绿、微黄、红这看似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挂不上边但“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句,深远的忧思、人生的悲凉又流露出来了。
第12自然段,是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美北国之秋这里写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评述,意在说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是没有国别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一个转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眷念的秋是北方的秋,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北方的秋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黄酒之与白干”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稀饭之与馍馍”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鲈鱼之与大蟹”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骆驼比之黄犬”,更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的特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情感的抒发上看,作者这样收尾,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存后,情感之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是何等的眷念,何等的激情,仿佛在读者面前站立着,沉醉于故都之秋得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以留得住“北国的秋天”,又使笼罩淡淡的忧虑的心思平添一层“悲凉”的氤氲,从而深化了主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以北国南国的对比开头,在这里又以对比结束,首尾呼应但仔细品味,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本文的表达技巧是:1.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既是对北国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课文一开篇,作者就将自己对北国的秋的主观感受与北国客观景物的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熊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作者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刻。
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让“景”与“情”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2.构思精巧,疏密有致课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五种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则充分展开,酣畅淋漓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课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并无华丽词藻课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细腻清新的描写,创造了无穷的诗意,加之句子长短相间,节奏和谐,抑扬有致,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啊”字,朴素而又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得”这个词反复使用,使句子留下了绕梁不息的余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一丝一丝”和“十分的秋意”,明白如口语;“漏”字用得极好,细腻而又传神地写出了浓阴下日光的倩影,突出了秋的“静”和“清”。
又如描写秋雨的文字:“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文字语气上如话家常,但绘声绘色,有动有静,娓娓道来生活本貌,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意味教学建议1.本文可用两课时教读2.课文结构精巧而又疏密有致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眼”,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3.课文是一首秋的咏叹调,感情浓烈而又不着痕迹要指导学生通过入情的诵读,入意的品读,感受课文的结构美、语言美,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情”入“理”,获得美的享受与有益的启迪参考资料1.郁达夫小传郁达夫,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人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14年7月考人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仿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郁达夫主编第一期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同年创作集《茑萝集》出版1923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1927年1月因发表政论《广州事情》引起创造社内部争论,从而声明退出创造社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同年12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