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3205076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子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2、归葬于河南安阳。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以上是百度百科对于袁世凯的简介。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

3、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值、金柄史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袁司马”。1884年开化党近玉均等人发动甲申政变,试图在住驻朝日军的帮助下夺取政权,此时,正值中法战争期间,清廷注意力集中于西南边陲,要求朝鲜以平息事端为要。不曾想到,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震慑了日本在朝鲜进一步渗透,企图在中法战争期间谋取整个

4、朝鲜的念头,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其本人也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同时其同僚吴兆等也对其十分嫉妒。在双重的压力之下,袁世凯被迫赋闲在家。然而此时,袁世凯已隐隐成为北洋系年轻一代骁楚。李鸿章对其十分欣赏,不久后,1885年10月命其护送朝鲜大院君归国。同年11月又封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主政朝鲜期间,袁世凯根据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认为,对于朝鲜清廷最好的选择便是尊重地缘优势政治,协助其逐步实现独立,受国际法的保护。避免其最终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因为当时朝鲜对于俄国来说,意味着拥有太平洋上的不

5、冻港。对于日本来说,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是天皇每天做梦不变的主题。对于大清来说,不论谁占领朝鲜都是对其龙兴之地东三省的威胁。而当时的大清江河日下,根本无力守住这最后的一个藩属国。所以对清廷而言,最好的结局便是恢复朝鲜主权国家的地位,同时帮助朝鲜开化自强,开放门户,同西方各国次第立约通商,通过欧美列强来牵制日俄。时期成为大清的一块缓冲地。在私下通过大清的影响力对朝鲜施以影响。可惜当时朝中无人能够看到这一点,大家对袁世凯的提议不以为意。无奈,几年后的甲午战争见证了袁世凯的先见之明。却无法挽回败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此时的淮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军中暮气横生,主将叶志超带头逃跑,海战中方伯

6、谦挂白旗投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中方战败。无奈之下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甲午战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1895年6月底,李鸿章,刘坤一,王文韵三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保荐袁世凯。同年12月,袁世凯开始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历程。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这支新军便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六镇前身。清末陆军的主力。北洋六镇也撑起了大清最后一点的尊严。从这点来看袁世凯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间再往后推,不久后,便是戊戌年,这一年当时光绪帝重用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成水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