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3198604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 ,共80分)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 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 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

2、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 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3、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7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 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 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 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 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8.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

4、“中国第五大发明”, 曾在工业革命时期被 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借鉴,这主要是基于它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官员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实现了“学而优则仕”9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 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 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 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10.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

5、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3. 南朝梁

6、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4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15.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这位明朝学者的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

7、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16.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符合史实的有 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 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 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1个 B2个 C3个 D0个17.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是说军机处 A.效率高 B.机构干练 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18. 英国首相巴麦尊曾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

8、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得最适意的满足。”这里“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是指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1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2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

9、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21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22.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半殖民地半封建性C治

10、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23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 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4.清梁廷楠在夷氛闻记中写道:“(夷兵方舍命突围)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此处说的是哪个历史事件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5.行省制度是我国自元朝开始的重要地方制度,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下列地区最晚设置行省的是A.岭北 B.

11、云南 C.新疆 D.甘肃26.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卢 沟桥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 不屈挠。”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是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2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

12、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2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9.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

13、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30.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其基本思想是实行持久抗战,指出了抗战建国大业之完成,没有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是不可能的。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战争的伟力存在于兵民之中。这两种思想 A都肯定人民群众伟大作用 B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C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D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3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这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32右图是西方人描绘太平天国领袖及其随扈最为清晰完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