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3196815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案一、教材分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本课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门洞开,使原来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本课也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而且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

2、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利用图片资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调动学生思维。本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二、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上网浏览、与长辈交流、阅读教材、观看ppt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2)阅读材料,理解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进步意义,培养学生获

3、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 根据教科书、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近现代各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概括特征,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及习俗演变的特征及原因”,然后总结归纳出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利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

4、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衣、食、住、习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四、说学生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多使用材料图片,学生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简单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并在高一前段学习中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应引

5、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本课内容比较繁杂,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要体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五、教学方法1、说教法:讲解法、直观演示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使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2、说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以适应新课改要求)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七、教学设计 影音导入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一)导入新课:影音导入法。播放摇滚乐之父崔健的歌曲不是我不明白,同时以ppt展示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和一组老照片。导入语:自从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及

6、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将会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二)知识梳理操作方法:1、学生看书,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表;2、老师展示近现代各个时期衣、食、住、习俗方面的老照片或图片,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历史;2、表格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本在讲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时分了哪四个阶段,分别概括各阶段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社会习俗方面的表现

7、。3、分组合作完成:全班分四个组,分别概括四个方面的表现,分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展示成果。表格如下: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社会习俗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上层)布衣(平民)满汉美食(上层)粗食(平民)中餐八大菜系南方米饭海鲜,北方面食肉类深宅大院(上层)普通民居(平民)婚姻包办、迷信缠足婚丧繁琐跪拜礼、老爷、大人近代(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服、洋装粗布大衫、学生装欧美风格的裙子中山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握手鞠躬先生同志、公历国庆元旦新中国成立到三中全会以前衣着朴素款式单一灰蓝绿色调为主布拉

8、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食物简单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住房拥挤家具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三中全会以来观念开放个性化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种多样解决温饱问题(87年)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改善安居工程(95年)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三)师生合作探究本课内容繁杂,一一分析,既费时间,又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我以近现代服饰的变迁为切口,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及原因,最后综合两个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问题探究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及习俗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材料1: 民国时期的服装图片问题1:依据材料1和课本知识归纳近代服饰

9、有哪些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或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材料2 中山装与旗袍的由来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经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钮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

10、(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的基础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然被摒弃,新式旗袍自然水到渠成。旗

11、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旗人)女性传统服装,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旗袍基础上加以改良。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辛亥革命与旗袍的演进王树甲问题2:(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山装的出现、旗袍的改良反

12、映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2)近代西服、中山装与旗袍的流行有何进步意义?意义:具有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促进了社会朝着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材料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人教版问题3:依据以下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风尚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材料4 18、19世纪西

13、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材料5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6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材料7 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自来水供应、电灯照明等,在一些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

14、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民版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受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落后,积极主动地吸收一些外国先进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总的来说,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问题4:综合以上内容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

15、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问题探究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及习俗演变的特征及原因。展示图片,结合课本P66内容思考:1、建国后,我国人民的服饰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样式单一,色彩单调,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款式多样。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60、70年代军装最时尚?建国初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在内的一切都向苏联学习。 军装时尚原因:中苏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