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3181229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中考满分作文-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品密钥:WFDWY-XQXJF-RHRYG-BG7RQ-BBDHM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1.1 教育技术概述1.1.1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教育技术的起源来自于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教育效率。主要是为了研究人类的学习现象,专门为教育服务。1.视觉教育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视觉教育与直观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轨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媒体种类不同

2、。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学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觉教具的名称。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如图1-1所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对视觉化教材进行分类的模式。图1-1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

3、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2视听教育视听教育的初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一些国家已从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农业社会演变为以机械化农业和城市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工业化生产的大发展,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进,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反对书本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时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

4、术手段。一些商业组织大力生产教学使用的各种模型、地图、幻灯片、立体画和唱片,并命名为“视觉教育”而广泛宣传。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这些新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开发和研究。在1918一1928年的10年间,视觉教学在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有关视觉教学理论的研究。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新的视听教育实践的情况,于是视觉教学发展为视听教学。视听教学的发展到I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可作为一个段落,从1918一1942年也称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视听教学对整个教育领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二战”期间及战

5、后十年的视听教学(1941一1945,1945一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但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工业和军队需要大规模的进行人员培训,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来满足二战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必须开发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技术来完成这样的任务,结果促使视听教学在该培训中得到大力发展。“二战”后,视听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重点探讨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戴尔(E. Dale,1946)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

6、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自1955年以后,美国的在1955一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种媒体综合呈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同时由于传播理论的发展影响到教育领域,来自属于视听或不属于视听领域的许多资源要求统一说明,为此,试图用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和定义来概括这个领域。首先是美国人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并成立了专门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目的是要定义这个领域和这个领域有关的术语。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也是视听教学

7、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 综观视听教学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亦可以看到它是与新的视听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开发出的媒体和传播手段相密切关联的。所以,即使对教育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仍有不同看法,但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依靠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传播的教学方式。3视听传播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

8、。这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H. D. 拉斯维尔等人在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

9、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又由于教学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理论必然会与跟它差不多同时形成的系统馆观念汇合,共同影响“视听教育”向“视听传播”的过程。至此,教育界利用视听媒体术语取代原来的视听辅助名称,并有了硬件和软件之分;视听教材被视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而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时,比视听媒体术语更具包容性的名词教学资源暂露头角。学者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具逐渐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这一宏观层面。这种更新了的见解集中体现在伊利 (D. P. Ely

10、 ) 在1963年提出的一个模式中。如图13所示。图1-2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视听关系4教育技术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因此,在当时美国视听教育协会主席J. D. 芬恩的建议下,由伊利领导成立了“定义和术语委员会”,致力于领域范畴、名称和定义的界定。在该协会1965年出版的视听教学杂志上,出现了视听教育、教育传播、学习资源、教学媒介、视听传播、教学技术、教育技术等诸多名称同时并用的现象。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根据多数代表意见,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

11、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较为人们熟悉的教育技术意义上,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来为教学目的服务组成教育技术的部分包括电视、电影、投影器、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软件项目第二种亦即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教育技术的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超过了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

12、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用图1-4来刻画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3、。图1-3关于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的结构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

14、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结合AECT的94新定义,所谓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运用媒体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常规媒体与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教育技术的内容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部分,它由这5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要素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信息;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

15、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利用是指通过动用新技术,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管理是指对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评价是指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AECT94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是:(1)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包括学习理论);二是运用教育技术媒体,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媒体。(2)两个优化:优化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资源。(3)五个操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4)一个目的: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样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了教育技

16、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界定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表明了教育技术追求的价值观。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一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把优化学习过程作为其研究和实践的重点,这是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层面的一次跃迁。二是对学习资源(人员、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从而跳出了传统的媒体与方法的范畴,大大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扩展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视野。定义采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我们习惯上称“教学过程”的提法,它反映了关注的重点由“教”转向了“学”。这字面上的细微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未来教育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指向“学习过程”。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及归宿应该清楚地落实在“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