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3181077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 第七单元 第26课强项令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2.“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二、字词注音:范晔 圉 骖乘 箠 楹 敕 栗 枹 斛 绶三、通假字:臧亡匿死:“臧”,通“藏”,隐藏四、古今异义1妻子对哭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2后特征为洛阳令 古义:特例征召。 今义:事物特点的标志。3使宣叩头谢主 古义:谢罪,认错。 今义:感谢。4文叔为白衣时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白色的衣服5由是搏击豪强 古义:捕捉,打击。 今义:奋力出击。6宣两手据地 古义:按,撑。 今义:

2、根据。五、一词多义1被 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 2。数 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3因 因匿主家(因为) 4、行 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走)5令 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 6、临 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 临溪而渔(靠近)7乃 乃驻车扣马(于是,就) 8、以 以刀画地/以奴骖乗(用) 死乃知之(才) 宣悉以班诸吏(把)9之 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 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歌之曰(代词,指董宣) 葬以大夫礼(按照)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 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大言数主

3、之失(结构助词,的)六、词类活用1臣不需箠: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王匿死: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3枹鼓不鸣董少平:枹,名词用作动词,用鼓槌打。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4大言数主之失:动词用作名词,过失。七、特殊句式1倒装句(1)欲何言(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翻译:(你)想要说什么?(2)将何以理天下乎?(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翻译:将拿什么治理天下?2判断句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也”表判断)翻译: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3省略句宣悉以班诸吏。(即“宣悉以(之)班诸吏”) 何以理天下乎翻译: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八、重点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

4、概括故事情节。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尾声: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明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陛下何以理天下乎?”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百姓的

5、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7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为什么?答:不离题。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第 27课河中石兽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6、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2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字词注音河干(gn) 圯(p)于河 棹(zho) 杮(fi) 啮(ni)沙 欤(y)三、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一为做。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你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四、一词多义1之 闻之笔曰(代词,指到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

7、之(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击之力(助词,相当于“的”)2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其 其反激之力(代词,代指河水)如其言(代词,代指老河兵)4如 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状语后置句:示石兽于水中。果得于数里之外。2、省略句:(大家)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六、重点问题1主题解说: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共推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道理而主观臆断。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

8、理?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4、背诵全文。 第29课古文二则一、 文学常识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为道学之祖。2、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

9、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特点:、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 2、想象奇特,寓意深远;3、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3、列子: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4、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e)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二、字词注音郢(yng)人 垩()漫 斫(zhu)之 卒(c)适暴雨 舍(sh)琴三、一词多义1善 伯牙善鼓琴(擅长) 善哉(好,

10、妙)2之 过惠子之墓(助词,的) 使匠石斫之(代词,白灰) 宋元君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自夫子之死(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援琴而鼓之(代词,指琴)3而 听而斫之(表承接) 尽垩而鼻不伤(表转折,但是) 伯牙舍琴而叹曰(表修饰,可不译)4为 尝试为(替,帮)寡人为(做)之 吾无以为质矣(作为) 初为霖雨之操(弹奏)5于 止于岩下(在) 吾于何逃声哉(从)四、词类活用1心悲 悲: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感到悲伤。2钟子期辄穷其趣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吾无以(之)为质矣。 2倒装句:吾于何逃声哉?(即“吾逃声于何哉”)六、重点问题1主题解说。(1)郢人:用这个故事比

11、喻庄子与惠子相知甚深,配合默契,彼此依赖。惠子去世,庄子就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心中感慨万千!(2)伯牙善鼓琴:表现伯牙与钟子期两人声气相求,心意相通,情意相投,惺惺相惜,音乐便是他们之间沟通的媒介。2“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3.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4.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

12、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5.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七、出自庄子的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痀偻承蜩庖丁解牛大而無当中规中矩大相径庭朝生暮死椿萱并茂 沉魚落雁秋毫之末栩栩如生目无全牛如土委地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不翼而飞支离破碎真知灼见探囊取物舐痔舔痈屠龙之技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鼓盆而歌昭然若揭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之交臂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栉风沐雨 第30课诗词五首一、文学常识(1)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体裁)。(2)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他的作品收录在李白全集。(3)春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他著有杜工部集。他被人称为“诗圣”。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