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53057025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共9页)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一、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选自_,列子相传为_(时期)郑国人_ _所撰。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万仞( ) 2.魁父( ) 3.阻塞( ) 4.荷担( ) 5.叩石( ) 6.箕畚( ) 7.始龀( ) 8.一厝( ) 9.孀妻( ) 10.穷匮( ) 11.雍南( ) 12.朔东( ) 13.j ( )州 14.智su( ) 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 (1)惩山北之塞_ (2)出入之迂也_ (3)聚室而谋日_ _ (4)吾与汝毕力平险_ _ (5)杂然相许_ (6)其妻献疑日_ (7)如太行、王屋何_ (8)且焉置土石_ (9)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 (10)叩石垦壤_ (11)始龀,跳往助之_ (12)寒暑易节_ (13)甚矣,汝之不惠_ (14)北山愚公长息日_ (15)固不可彻_ (16)曾不若孀妻弱子_ (1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 (18)河曲智叟亡以应_ (19)惧其不已也_ (20)一厝朔东_ (21)无陇断焉_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通_含义:_ (2)甚矣,汝之不惠 _通_含义:_ 2. 古今异义词。 (1)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义:_今义:_ (2)惩山北之塞 第2页(共9页) 古义:_今义:_ (3)达于汉阴 古义:_今义:_ (4)指通豫南 古义:_今义:_ (5)曾

3、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_今义:_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 今义:_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今义:_ (8)虽我之死 古义:_今义:_ (9)何苦而不平 古义:_今义:_ (10)惧其不已也 古义:_今义:_ 3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活用类型:_含义:_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活用类型:_ 含义:_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活用类型:_含义:_ (4)寒暑易节 活用类型:_含义:_ 4.一词多义。4.一词多义。 (1)曾 第3页(共9页)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4、5.文言虚词一词多义5.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1)之 冀州之南 的 跳往助之 代词,他们 虽我之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聚室而谋 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3)其 其如土石何 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代指愚公 (4)且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有子存焉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5)以 以残年余力 凭,靠 河曲智叟无以应 来 6.特殊句式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_ 第4页(共9页) (2)杂然相许。 _ (3)甚矣,汝之不惠! _ (4)且焉置土石?_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_ (6)告之于帝。 _ (7)帝感其

5、诚。_ 五、重点句子翻译。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 2.甚矣,汝之不惠! _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 六、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19年日照中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6、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第5页(共9页)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

7、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反焉 反:同“返”,往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而止之曰 外户而而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之之不惠 小大之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 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 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

8、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 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 奋斗的伟大精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 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第6页(共9页

9、) 【注释】志:志趣、心意。峨峨:高耸的样子。洋洋:宽广的 样子。卒:通“猝”,突然。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 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 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 _ _ 第7页(共9页) 八上第八

10、上第22课愚公移山复习学案答案课愚公移山复习学案答案 一、作家作品 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rn 2.ku 3.s 4.h 5.ku 6.j bn 7.chn 8.cu 9.shung 10.ku 11.yng 12.shu 13.冀 14.叟 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 1.阻塞 2.曲折,绕远 3.家 商量 4.你,你们 尽、全 5.赞同 6.提出疑问 7.把怎么样 8.放置、安放 9.肩负、扛 10.敲,打 11.刚刚换牙 12.更替 13.严重 14.长叹 15.通达,指改变 16.不如,比不上 17.穷尽 18.没有 19.停止 20.放置、安放

11、21.山冈阻隔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反通返,含义:往返 (2)惠通慧,含义:聪明 2. 古今异义词。 (1)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今义:方向,方位等 (2)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3)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阴天 (4)古义:直今义:手指 (5)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 (6)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9)古义:愁苦。这里指担心今义:无味之一,与“甘”相对 (10)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第8页(共9页) 3词类活用。 (1)活用类型:名词作动词含义:面向着 (2)活用类型:形容

12、词作名词含义:险峻的大山 (3)活用类型:名词作状语含义:用箕畚装土石 (4)活用类型:形容词作名词含义:冬季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省略主语“二山” (2)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3)倒装句,“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4)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 (6)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7)被动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五、重点句子翻译。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你也太不聪明了! 3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 怎么样呢? 4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上土石 运到渤海边上。” 5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