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2985445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一反三2011中考化学必胜考点解读《燃料及其利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燃料及其利用考点解读一、中考命题预测本单元的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占分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命题趋向有:(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研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防火措施,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依据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考查对某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的理解程度;(3)各种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甲烷、酒精、氢气)的使用前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等内容。上述内容都是本单元的主要考查点,其考查热点是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生产、环境有关的问题。其中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将是开放性试题及研究性学习命题的热点,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及

2、简答题。二、中考高频考点解读考点一:考查安全标识例1 (10广东)2010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标识,液化石油气易汽化,属于易燃气体。答案 A点评 明确可燃物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考点二:考查燃烧的条件例2 (10新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现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B.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C.现象说明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同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解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

3、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A错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B错误;在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C错误;现象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现象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D正确。答案 D点评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考点三:考查灭火的方法例3 (10重庆綦江)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A.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B.用CO2灭火器灭火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灭火方法。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是将可

4、燃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与隔绝氧气无关;而B、C、D都是采用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来灭火的。答案 A点评 灭火的常见方法有三种:一是移走可燃物,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考点四:考查爆炸例4 (10临沂)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C.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D.天然气和氧气解析 A中二氧化碳气体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点燃它和氧气一定不会发生爆炸;B中的一氧化碳、C中的液化石油气和D中的天然气都是易燃易爆气体,一旦达到其爆炸极限,便会发生爆炸。答案 A点评 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的粉尘与空气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

5、此在点燃易燃易爆气体时一定要先验纯再点燃。考点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例5 (10宜昌)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燃烧能放出热量,除此之外缓慢氧化、中和反应等都可以放出热量,故A错误,B、C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供给取暖、发电等,D正确。答案 A点评 明确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考点六:燃料及其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例6 (10眉山)“西气东输”是将新疆等地的天然气

6、,通过约4200公里的管道向东输送。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将取代部分工业和居民使用的煤炭和燃油,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1)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滤,在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3)煤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污染大气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化学式为 。解析 天然气燃烧生成CO2和H2O,煤气燃烧也有CO2生成,而氢气的燃烧产物只有H2O,不污染环境,因此三者中应首选H2作燃料;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对空气会造成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 + O2SO2。答案 (1)CH4 + 2O2CO2 + 2H2O

7、 (2)氢气(或H2) (3)SO2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燃料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认识煤、天然气、煤气、氢气等燃料的性质,明确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合理使用燃料,为人类造福。考点七: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7 (10河北)太阳是巨大的“核能火炉”,是人类能源的宝库。(1)核能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能源,它是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2)上海世博会主题馆表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并网发电方式将电能传回城市电网。请写出一条使用太阳能的优点: 。解析 核能即原子能,它是原子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核能源于核矿石内的能量,核矿石属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点:一是

8、环保,二是节约化石能源。答案 (1)不可再生 (2)环保(或节省化石能源)点评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三、变式训练:(可供选择)1.(10无锡)下列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2.(10娄底)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A. B. C. D.3.(10鞍山)厨房炒青菜时,油锅过热着火,下列灭火措施适宜的是( )A.加少量水 B.倒掉油 C.倒人大量菜 D.撒上沙子4.(10兰州)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

9、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人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应有蔬菜、水果,其目的是补充蛋白质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立即加水灭火5.(10常州)“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电解水:2H2O2H2O2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H2CO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H2OCO3H26.(10徐州)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

10、确的是( )A.海水晒盐属于化学变化 B.电动车充电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C.不锈钢属于复合材料 D.燃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7.(10苏州)有些地区因大量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一度达到重度污染。下列有关处理秸秆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B.秸秆腐烂后可转化为有机肥料C.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8.(10邵阳)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3)同寝

11、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填序号)。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9.(10茂名)煤能源是我国现阶段主要能源之一,但煤燃烧排放的SO2会污染环境。某发电厂采用“亚硫酸钠循环法”吸收SO2,其基本过程是:用NaOH溶液在低温下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Na2SO3;将生成的Na2CO3溶液继续吸收SO2,得到NaHSO3;将生成的NaHSO3吸收液加热再生,回收释放出的纯SO2气体,并将得到的Na2SO3返回吸收系统。(1)SO2遇雨水会形成_。(2)写出

12、下列过程的化学方程式:NaOH溶液吸收SO2:_;NaHSO3吸收液加热再生:_。(3)氢气是未来的绿色能源之一。若你戴上一副能够看清分子、原子等微粒的眼镜,则观察到得氢气燃烧过程的景象是_。答案 1.C 2.D 3.C 4.C 5.C 6.D 7.C 8.(1)可燃物 (2)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氧气更充足 (3)A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9.(1)酸雨 (2)2NaOH + SO2 = Na2SO3 +H2O 2NaHSO3SO2+Na2SO3+H2O (3)1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分别分成了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然后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答案合理即可) 5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