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52985356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专业严选】(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释道的人格理想与人生智慧,1,一类荟萃,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2,一类荟萃,儒:人所需要的!,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2、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3,一类荟萃,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4,一类荟萃,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南怀瑾: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

3、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5,一类荟萃,和谐:儒释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 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传统的。也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陆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6,一类荟萃,一、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维护上。 周文化源于

4、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的伟大创造的结晶。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7,一类荟萃,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礼”就是 “仁”(亲亲之杀)和“义”(尊贤之等)的具体化、形式化。 孔子重礼、执礼,主张仁礼并重、文质并茂,但主要是想透过礼的形式复兴其所内蕴的文化价值理想。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或“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精神,“天下一家”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

5、民族、中华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几千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8,一类荟萃,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正是孔子要批评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9,一类荟萃,“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6、 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 “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10,一类荟萃,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 道德的普遍性原则(“爱人”、 “复礼”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的实践性原则(“为之难,言之得无訒 乎?”) 道德是真正显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为,道德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是“由己”,而不是“由人”,即不是听任他律的制约或他力的驱使。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由的文化伟人之一。,11,一类荟萃,仁

7、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实践仁道的方法:忠、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这就是人与人之关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广之,这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12,一类荟萃,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

8、突之时。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上) 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13,一类荟萃,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 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

9、过他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他终身所忧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论语述而)。他的快乐,是精神的愉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4,一类荟萃,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在生死与道德发生冲突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 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

10、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15,一类荟萃,孟子提倡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孟子滕文公下)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场合中,选择道德还是非道德,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怎样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11、终究是自我作主的事。这就是孟子“仁义内在”的要旨。,16,一类荟萃,孔孟的人文理想背后有深刻的终极理据,有对“天”、“上帝”、“天道”、“天命”的敬畏和信仰孔子对上古宗教的改造,正是把超越与内在结合起来,建构了道德的宗教观。 一个能够驾驭生活、驾驭世间外在力量并全面发展人的内在本性的人,一个积累了一定的生命体验的人,才能逐渐体悟到天所禀赋给人的性分,直接面对每个人的命运或局限,并对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济众,修己安人,杀身成仁。,17,一类荟萃,二 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18,一类荟萃,道家的

12、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在道德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 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性、绝对性、统一性。“有”是多,“无”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有”是变,“无”是不变;“有”是内在性,“无”是超越性。,19,一类荟萃,道家认为,宇宙之有、现象世界、人文世界及其差异变化,即存在的终极根源在于寂然至无的世界;洞见、察识富有万物、雷动风行的殊相世界,需要主体摆脱诸相的束缚,直探万有的深渊;而且习气的系缚、外物的追索,小有的执着,会

13、导致吾身主宰的沉沦、吾与宇宙同体境界的消亡。 因此,老子主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谷神不死”、“复归其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 滞留物用、执着有为对于心体的遮蔽;摄心归寂、内自反观、炯然明觉、澄然虚静的意义,着重强调人生向道德和超越境界的升华。,20,一类荟萃,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 儒家之“有”“用”,即建构人文世界,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无”“用”,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 道家的逍遥无待之游,是自我真实的自由人格之体现,以“适己性”“与物化”为特征;儒家的刚健自强之道,是自我真实的创造精神之

14、体现,以“人文化成”为特征。,21,一类荟萃,尽管道家以虚无为本,柔弱为用,削弱了“有”之层面(人文、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动建构,但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对于道家破除、超脱有相的执着,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系缚,顺人之本性,养心之清静方面,则不能不加以肯定。 虚、无、静、寂,凝敛内在生命的深度,祛除逐物之累,正是道家修养论的重要方面。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争”,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 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老子“涤除玄览”的空灵智慧意在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然后再去接纳现实世界相依相待、迁流不息、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生活

15、,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 因此,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22,一类荟萃,庄子及其学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庄子内篇中的大宗师、齐物论、逍遥游。,23,一类荟萃,“大宗师”指“道”或“大道”。宇宙中可以作为宗主师法者,唯有“大道”。 道的生命是无限的,那么万物的生命也是无限的。所谓生死,不过如昼夜的更替,我们不必好昼而恶夜,因而勿须乐生而悲死。这才算领悟了生命的大道,解放了为形躯所限的“小我”,而成为与变化同体的“大我”。 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系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他的修养

16、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大宗师,24,一类荟萃,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即“无己”、“丧我”,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真人或圣人体道,三天便能“外天下”(遗弃世故),七天可以“外物”(心不为物役),九天可以“外生”(忘我)。然后能“朝彻”(物我双忘,则慧照豁然,如朝阳初起),能“见独”(体验独立无对的道本体),然后进入所谓无古今、无生死、无烦恼的宁静意境。庄子的意思是去心知之执,解情识之结,破生死之惑,以便与道同体,与天同性,与命同化。,大宗师,25,一类荟萃,齐物论表述了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或“物论齐”,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要求我们以不齐为齐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