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2972639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

2、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

3、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

4、,-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

5、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

6、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 _一个典型的例证。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7、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

8、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

9、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教案伤仲永教案。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

10、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

12、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齐读。 -记叙。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5)齐读第(3)段。 伤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

13、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

14、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本文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