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95580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陶诗“鸟”意象形成的创作心理【摘要】 陶渊明三仕三隐的一生揭示了他的矛盾心理。 “飞鸟”意象由欢到悲,又由悲到欢的转换正是诗人心理轨迹的体现。这种心理的交替 变化使他备受压抑,并且预示着他将永远看不到理想中的未来。在官场上他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得不到期望的尊重,他强烈渴望得到 归属感、 获得爱的感 觉 。于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他 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家园,并且用诗回避现实,以 “鸟” 自况,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关 键 词】 陶渊明 鸟意象 象征 回归陶渊明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究其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

2、愤懑。对鸟的吟咏与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部过程,现存的陶集中写“飞鸟”有 14 处,大都有比喻或象征意义。他笔下的“飞鸟” 形象陪衬、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对于这样一个“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 【1】 的隐逸诗人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还是与时事紧密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形象再现。一、 初入官 场,失意而归陶 诗鸟意象的象征意义生活在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的陶渊

3、明,面对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以其耿直高洁的人格品质,带着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怀揣着兼济苍生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社会中。然而自 29 岁离开家乡投身官场的他耳濡目染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世风日下,心中不禁黯然神伤,就如同一只困在牢笼里的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就是其心灵写照。陶渊明用“鸟”宣泄心中的不满,用“鸟”来实现自己对柴桑农村自然生活的向往。意象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艺理论。陶渊明用自身独特的审美心理去理解鸟意象,附以内心世界“酸甜苦辣”于事物之上。实现物我之间的完全沟通。 “鸟”在传统诗人心中大致有两种原型意象,一是对深远境界的追求,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退守自避,是疏离主流群体后的

4、个体自由。陶渊明因追求自然、向往鸟的自由自在而以“鸟”自喻。他的诗中鸟意象的含义十分丰富。既有心情舒畅、心态平和时的“欢鸟” ,也有悲苦愁闷时的“悲鸟” 。然而无论哪种鸟都是诗人内心世界对自由的渴望。正如逯钦立先生所言:“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时。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其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使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之直觉作用使然,要为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

5、。 ”是的,鸟是自然的化身,其生活习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间万物相融,互为彼此,这最是令人类所欣赏和羡慕的。逯钦立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鸟是最富自然情趣的,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由此可见,陶渊明以鸟自况确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底蕴因素在内。2我们用马斯洛的心理学来看,人的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陶渊明的生平中,在他的多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于是产生了心灵的反差。在希望与失望之际,他借助于飞鸟意象表达自己的欲望。陶渊明希望得到“尊重的需要”。它是指希望尊重别人,也希望得到别

6、人的尊重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信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满怀工作的热情,否则便产生自卑感,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鸟意象是诗人宣泄内心情感的替代物。六朝社会存在的门第观念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连。对陶渊明影响最深的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他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享受着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但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的,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是士子们近乎内心的律令。振兴家族,光耀门庭,达到与士族平起平坐的地位,实现士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同时,六朝士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

7、共、共损共荣。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希望继承祖先陶侃等的光辉业绩。更渴望从中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他用“鸟”意象描绘出其人生的美好蓝图。 “鸟”即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时而欢跃,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动人,鸟的内心就是诗人心理的再现。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他的抱负很远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但他生不逢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其腐败,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统治者对分散割据的政治局面听之任之,不思进取,而朝臣们又都为个人利益谋划篡权夺位;在用人制度上,士族阶层把握政权,压制贤能,时代风

8、气不正,虚伪浮华之风盛行,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而陶渊明这个刚直汉子追求真率、崇尚自由,再加上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不愿与浊世苟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社会和政治的腐败使陶渊明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在他时仕时归的十三年政治颠簸生涯中充满了矛盾和苦闷。他渴望得到归属与爱。二、 寻找生活的归宿与鸟意象陶渊明在社会上没有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原本的理想化为泡影。官场之间的尔虞我诈,使他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更谈不上按照常规恪守儒家传统道德。而他正怀着祖先功德、个人激情积极投身于社会。这样的必然结果是没有人理解他,没人尊重他,甚至把他当成“异类” ,而他自己也许就真的与众不同,

9、成了一只“孤鸟” ,他在社会中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待遇、没有施政的自主权利、没获得一定的成就和名誉,在复杂险恶的人际关系中不能获得独立和自由。这一切的需要都与他无缘,于是陶渊明丧失了为官的信心。他用鸟这一意象寄寓自己特殊的含义,使之不再作为简单化的物象进入诗歌,而成为蕴含诗人情绪、心态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心里产生了欢跃之感,用诗回避现实中的矛盾,生活在一个平静的自我王国里,品尝着生活的意义。可以说,他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在田园生活中他与农民相处融洽,和邻人保持美好纯真的友谊。他把爱给予了长辈、子辈以及普通人民。他终于由一只“孤鸟”变成了一只“合群之鸟” ,他得到了归属感,得到了爱。当“

10、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占据他思想上风时,他几度从政,但从政又使他感到疲倦:一方面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处奔走,一方面又为官场的事事非非而感到“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生活在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在这种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谈不上公平、谈不上士子能力的正常发挥,满腹的济世主张、满腔的爱国热忱化作一缕青烟,无情的被邪恶的风吹散,而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不被重视,在当时谁不向社会主流看齐就会被人排挤出局,这正印证了诗人笔下的“鸟” 。它们是自由的化身,一双翅膀给了它们飞的本领。3与之为舞的是青山、白云和流水,这些大自然的主人在鸟生存的世界里,没有束缚、压迫,有的是自由、自然、宁静以及和谐,

11、一切沿着事物本身的方向发展,而现实中的陶渊明没有一个他心中理想的社会环境,周围的人为了权利地位不惜用任何手段达到个人目的。从上到下,统治阶级到被统治阶级整个物质世界在他眼里已经完全扭曲成另一个可恶的世界。在这里他感到压抑,心中的激情不能得到释放,还要随时承受被陷害的压力,这是多让人难以承受的啊!所以与其在污浊的世界里生存,不如像鸟一样飞到另一个安然自得的世界,虽然那样做背弃了理想,他能以另一种方式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以归隐的生活方式实现其人生价值。陶渊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历史上他创造了一种归隐文化,将心灵的创伤用自然和宁静的心态去弥补,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以我们说,士子们缺少一

12、种精神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谈何政治理想。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存生活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因此,陶渊明又希望能归隐故里,去过一种远离尘嚣的安静生活,这在他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徐州刺使刘裕的参军途中所作的诗中有所体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 陶渊明以鸟自喻,鸟应当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林间,飞翔于高空,那么自己也应当反朴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过“息交以绝游” 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只有陶渊明如此虔诚地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形诸文字。 当陶渊明追求“质朴人生” 、 “个性自由”的思想居于上

13、风时,他又几度归隐。当他归隐时,田园之乐满足了他“质性自然”的个性与乐趣,于是他笔下的“飞鸟”也成了“欢鸟”晋安帝隆安五年(401) ,陶渊明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时他以欢鸟的形象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 “鸟” “欢”“欢鸟” 。在作者笔下鸟即是我,鸟欢即是我欢,我与物相融,全然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游与物,又神随景迁。作者以不加雕饰的言辞,冲淡洒脱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的境界。借欢鸟的意象抒发出自己作为倦鸟归林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就这样,理想与本性的交战,出仕与归隐的挣扎,时时在心中翻腾。陷入了一心处两端的徘徊境地

14、,在“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中,他就是一只因找不到合适居住处而悲愁的边雁。陶渊明原为实现济世之志而出仕,然而黑暗的政治形势使他自知无力回天,欲“守拙归园田” 又“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 必须禄仕求生,这种身为形役的矛盾,一直不断地使内11 12心冲突而深受折磨,直到他彻底体悟后,毅然弃官归田,内心始得平静。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和归宿。这恰恰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归属与爱的尊重需要的探索。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陶渊明用“鸟”抒发他的欢跃之情,是“鸟”的自由飞翔给了他无限的轻松塌实的感觉。陶渊明不再关心乱世,他对政治采取了

15、完全退隐的方式。虽然说先前的儒家致用思想环绕陶渊明,但他在几翻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找到了心理平衡点用诗回避现实。而“鸟”更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从中陶渊明再一次获得了归属感,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体会到了被尊重的美好感觉。找寻到精神家园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完全是另一种形象。 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 ,相鸣而归。遐路诚然,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纯真、无忧无虑,它不再畏惧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漂泊无止处。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正是他生命和心灵的起点,更是生命和灵魂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此时的鸟“

16、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同样“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以鸟比兴,陶渊明之本心表露无遗。 “日入群动息,13 14归鸟趋林鸣。 ”回应归鸟一诗。 咏贫士其一写“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讥” ,念念不忘的仍是回归。然而最能代表陶渊明深意的4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此间陶渊明思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归”。当然,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陶渊明终老归田、托身得所,这绝不是在有的人那儿常常听见的无病呻吟式的呓语,而是“拼却一生休”换来的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陶渊明因为不懈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