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生态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2880730 上传时间:2020-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与生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能源与生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能源与生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能源与生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能源与生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与生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与生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源与生态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油气储运研15-4班作者:盛丽媛、薛慧勇学号:、电话:、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由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进化。目前,我国的能源环境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能源短缺,另一方面传统生产模式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能源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并根据我国能源的现状提出调整与优化

2、能源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能源消费引导机制、积极发展能源科技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四点建议。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能源第一章 绪论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

3、明进步状态。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发展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了 “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198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第一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的纲领文件,如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1997年,联合国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明确提出了 “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警告”,并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世界各地环保人士保护地球生存环境的思想基础和执行规范1。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

4、。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随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

5、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二章 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下的能源与经济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其带来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果不能够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成功转型,那么势必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强调从根本上

6、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单纯私有制生产的唯利是图的本性及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支配,中国的发展为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党中央不失时机的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执政兴国的理念中,有助于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思想。能源与经济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农业社会时期, 由高能源单耗向低能源单耗转变;第二时期是工业社会前期, 能源单耗不断上升, 经济效率不断下降;第三时期是工业社会后期, 能源单耗下降, 经济效率上升; 第四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 低能源单耗和高经济效率稳定发展。生态文明

7、同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恶化,局部改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能源企业在产业链上都可能因为生产需要或者排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以石油行业为例,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的废液泥浆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油气炼化与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化学加工及相关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在油气销售环节也会因为油气挥发造成大气污染。由于石油产品本身含有对人体和动物有害的化学成分,一旦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则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一些石油企业仍然还在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污染治理”的发展模式,这是与社会经济绿色、低

8、碳的发展特征相悖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生态能源体系。二、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1、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源于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恶果的反思。人类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严峻事实,即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史无前例的成就,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在这个巨大胜利的背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核心的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

9、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资源和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利润,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经济行为。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强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应当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确保整个人类的发展控制在生态平衡容许的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并非是排斥经济的发展

10、,而是主张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反对把经济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反对以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转嫁生态危机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自身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能源企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逐渐融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这将对我国能源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在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

11、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的主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体现时代性、把握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观是企业成长新的思想基点,反映了企业对自身发展规律和走向的成熟把握。目前,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

12、源节约型的道路。能源企业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伟大工程,落实到自己工作的实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既保证资源开发,又保护自然环境;既强调企业发展,又惠及国家利益;既考虑当前实效,又兼顾长久繁荣;既承担社会责任,又承担生态责任;既奉献能源,又实现和谐。3、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早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2。随后,这种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著作迅速发展起来,“循环经济”的思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从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转而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

13、持续性,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合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而这一思想形态和经济战略的转变得益于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德国和日本也相继颁布若干有关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并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经验。20 世纪 90 年代末,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进入我国,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使得循环经济学的学科逐渐清晰化。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循环反

14、馈型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遵循 3R 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实现“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就是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源,从生产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破坏。循环经济基于生态学原理,它的研究层次可以划分为企业个体、企业群体、企业间作用、产业群落、循环经济系统五个层次。能源企业的生产特点是产品链长、关联度高、“上游企业”的废料常常成为“下游企业”生产原料,只要在生产操作环节上,注意节能减排,变废为宝,避

15、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那么在能源企业内部建立生态循就成为可能。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节约增效,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三、能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议1、调整与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由于能源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一些工业化国家正是在不断调整能源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根据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现状,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 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能源的来源看,除了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还有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和来自星球引力的能量。人类所需能

16、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沉积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全方位的利用各种能源才能确保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水利发电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比例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使用范围较广的可再生能源。但由于水能资源有限,所以水力不能作为未来能源的主要成份。有学者认为太阳能将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西雅图时报在评价中国对太阳能利用情况时称3,中国现在有3000至4000万家庭安装了屋顶式太阳能热水器,约两亿人正在使用由太阳能加热的生活用热水。太阳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对于常规化石燃料的需求量。核电是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因此很多人认为它是永久性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唯一途径,单靠海水为原料进行核聚变反应,就能满足人类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