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8447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自诗经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入战国以后,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部中国文学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即使杂剧和小说滥觞的明清两代,诗歌也从未衰退。诗歌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

2、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这里,我们偏重于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此仅选择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

3、切入点。 意 境 美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的。所谓意境,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 ,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凡有意境者,均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交融的作品。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它像是一组空境头,只有景物转换而不见人

4、,但却无处不在写人。尤其是“无边落木”一联,写江边秋景,气象阔大,作者将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身临其境,而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了诗人的无穷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

5、” ,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如何鉴赏有意境的诗词,涉及到作者、作品和读者。因为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看,三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陆机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之叹。作者的情志,能否在作品中得到完全的表现?不一定。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又是艺术的深层结构,语言意象是它的表层结构,读者通过表层的语言艺术,能否完全解开深层结构中的奥秘?还是不一定。但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像力留下无穷的余地。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像。人的想像力,往后看表现为

6、一种回忆,往前看,表现为一种幻想。好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是因为诗中的情景与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有了某些契合之点,感到这诗先得我心,有一种知音之感,读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人们之所以喜欢幻想,是期望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争纷中得到某种暂时的解脱,在艺术美的幻境中享受思想的自由。作者想到的可以想,作者想不到的,也可以补充发挥。从这个角度看,诗词鉴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它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 古典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但以上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

7、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或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江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风连云。凡此种种,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一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静谧空灵,清丽婉转。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幽深之情,常以小巧、轻盈、柔和、典雅等感性形象,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嗟离伤别之心理气质, “以艳为美” 、“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

8、品的影响。由此可见,鉴赏古典诗词,必须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妙悟。 语 言 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语言之美,主要美在色彩、凝炼、音乐诸方面。古典诗词的语言色彩美主要表现在对物象形、色的描绘上。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之

9、于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蒋捷在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有时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如司空曙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从秋雨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萧瑟的秋景与诗人

10、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另外,色彩的组合,往往给作品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可以说是“着色的情感” ,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好的诗作,往往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这主要得力于诗词语言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和引发读者联想的功能。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美主要表现在用词凝炼厚重,言简意赅。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

11、所谓“诗眼” 、 “词眼” 。谢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柳恽“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等,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淡。而“识” 、 “辨” 、“下” 、 “飞” 、 “静” 、 “幽”等,都不失为句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 诗眼、词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已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传为佳话。另外,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蒋捷一剪梅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形容词“红” 、 “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

12、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 “绿”仍作形容词用,写成“樱桃红,芭蕉绿” ,就会毫无新意,味同嚼蜡。再如红楼梦48 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道出了王维用词的确切和形象。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有时,关键的字词有助于营造诗词的

13、意境。沈荼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凭一“扶”字,我们感受到了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诗是字字写,也要字字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抓住“诗眼” 、 “词眼” ,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诗词的语言音乐美与诗词自身的特点分不开。从更早的渊源来看,古代诗歌是合乐的。 尚书

14、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合声。 ”中国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虽无格律要求,但必须押韵。到了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亦即所谓格律诗。这种新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词、曲在格律上要求也如此。但其基本要求无非“平仄” 、 “押韵” 、 “对仗”等。平仄指两种不同的声调,将其不同声调平仄相间,协调搭配,以造成节奏和旋律;押韵指在偶句句末采用韵母相同的字,以体现出特定的声情气韵;所谓对仗即对偶。每联的出句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名对名,动对动,方位对方位,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等。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对仗尚有许多要求,如平仄相对,虚实相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古典诗词的“平仄” “押韵” “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泠泠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人们喜读古典诗词,其优美语言所表现出的色彩美,凝炼美,音乐美,不能不说是使人迷恋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释】引自清末民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