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邓建新 18608616525,第一节 菌物概述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第三节 植物病原菌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1,专业知识,一、菌物在自然界的地位,林奈(Linnaeus),1753-20世纪50年代,两界系统:植物界(真菌、黏菌及细菌)和动物界 Hogg 和Haeckel,1861-1866年,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所有单细胞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细菌和蓝藻另立为“无核类”) Copeland,1938-1956年,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 “无核类”被单独为菌界 Whittaker,1969年,五界系统:正式把真菌(菌物)独立成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纵横统一的系统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2,专业知识,五界系统,真核生物,原核单细胞生物,无细胞生物,3,专业知识,卡瓦尼史密斯Cavaliver-Smith,1988-1989年,八界系统(今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类学家们将rRNA的碱基序列用于系统发育的分析中),4,专业知识,从八界分类系统可见: 所谓真菌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祖先的后裔组成的若干生物界的混合体,亦即多元的复系类群(Polyphyletic group),并非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
这个混杂的生物类群,过去叫真菌界为了将这个旧真菌界与现在的新真菌界(也叫真真菌)区分开,现在将过去这个混杂的生物类群(旧真菌界)称为菌物因此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分别被列入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5,专业知识,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的异同,6,专业知识,二、菌物的分类系统,菌物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相互交流有关菌物方面的资料; 尽可能地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因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是相似的7,专业知识,菌物分类系统,由菌物学家根据相关类群菌物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归类建立起来的 目前应用最广的个系统: 以英国出版的菌物词典为代表的Ainsworth 系统 以美国出版的菌物学概论为代表的Alexopoulos系统 我国目前使用最广的是Ainsworth在菌物词典第版(1971)和真菌进展论文集(1973)中阐述的分类系统即采用Whitaker(1969)的生物五界系统:,8,专业知识,9,专业知识,真菌(菌物)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而真菌门包括5个亚门: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10,专业知识,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11,专业知识,三、菌物的分类方法,英文 拉丁固定词尾 界 Kingdom 无 门 Phylum (-mycota) 亚门 Sub-- (-mycotina) 纲 Class (-mycetes) 亚纲 Subclass (-mycetidea) 目 Order (-ales) 科 Family (-aceae) 属 Genus 无 种 Species 无,1. 分类单元,12,专业知识,此外还有:变种、专化型、生理小种、生物型等,1)种(Species):是菌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多采用生物学种的概念,即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之间在主要形态上应该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
但有些菌物种的建立,有时还应辅助以生态、生理、生化及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寄生性菌物,有时也根据寄主范围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 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菌物学分类,出现了根据DNA序列同源性来划分的系统发育种的概念(Phylogenetic species)13,专业知识,2)变种(Variety,Var.)、亚种(Subspecies,subsp.):种下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 3)专化型(Forma specialis,f. sp.):根据植物病原菌物种对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的寄生专化性,在种的下面划分为专化型如禾柄锈菌可根据寄生麦类情况划分为6个专化型危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4)小种(Race)、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根据对不同种或品种(一般是一套鉴别寄主品种)的致病能力差异而划分的生物类群 5)生物型(Biotype):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叫生物型 6)营养体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 VCG)、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 AG): 根据营养体亲和性在种下或专化型下面划分的类群,这些真菌通常不产生孢子。
14,专业知识,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命名起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81)真菌和植物的命名起点都是 1753年5月1日 合格发表:有拉丁文描述;清晰的照片或绘图;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必需保存模式标本(Type) 优先权:第一个发表的具有优先权,其它以后发表的名称都是该名称的异名(Synonym) 学名需改动,建立新组合时,将原定名人用括号括起来2. 分类单元,15,专业知识,属名+种名(+命名人): 一种真菌只能有一个学名(有性),对于半知菌的允许 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采用不同的学名; 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有性) Fusarium graminearum(无性) Puccinia graminis Pers.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 Oliver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 var. nicotianae (Brade de Haan) Tucker (学名更改人) 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ides (Penz.) Sacc. f.sp. cuscutae 属名的首字要大写,种名则一律小写,并用斜体(印刷体) 或下划线(手写)。
林奈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动物、植物、菌物和细菌等各类生物双名制的名称即生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用拉丁名书写16,专业知识,界(Kingdon) 真菌界(Fungi) 门(Phylum)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纲(Class) 冬孢菌纲(Teliomycetes) 目(Order) 锈菌目(Uredinales) 科(Family) 柄锈菌科(Pucciniaceae) 属(Genus) 柄锈菌属(Puccinia) 种(Species) 禾谷种(Graminis) 变种(Variety)小麦变种(Tritici),以禾柄锈菌小麦变种为例说明其分类地位:,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tritici Erikss.et.Henn.,17,专业知识,3. 授课采用的分类系统,基本按照菌物词典第版(1995)和第版(2001)的方法,将菌物划分到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并根据我国的情况单独成立半知菌类,仍按其中的三个纲(芽孢纲、丝孢纲和腔孢纲)讲解 菌物词典第版中子囊菌不分纲直接分46目,但第版中却分了8纲56目.为便于学习,本书仍按Ainsworth(1973)系统,将子囊菌分纲。
18,专业知识,原生动物界 集孢黏菌门 网柱黏菌门 黏菌门 根肿菌门 根肿菌纲 假菌界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卵菌纲 真菌界 壶菌门 壶菌纲 接合菌门 接合菌纲 毛菌纲,子囊菌门 半子囊菌纲 不整囊菌纲 核菌纲 腔菌纲 盘菌纲 虫囊菌纲 担子菌门 担子菌纲 冬孢菌纲 黑粉菌纲 半知菌类 芽孢纲 丝孢纲 腔孢纲,19,专业知识,20,专业知识,第一、二节重点,1. 菌物的基本特征; 2. 菌物营养体的变态和菌组织类型及其功能; 3. 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和孢子类型;它们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 4. 病原物生活史及类型;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 5. 了解现有分类系统及其分类主要依据知道生物分八界系统中与菌物有关内容分别被归在哪一界当中21,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