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2746245 上传时间:2020-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作者:马哲理贺善长张旭培 一、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以促进发展、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至目前,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其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家,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协会类社团组织32家(含有实际经营行为、需改制的10家),组织部门当年以“支部+协会”形式组建但未注册登记的20家。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种植业(22家)、畜牧养殖业(16家)、林果业(7家)、水产业(3家)、服务业(10家)五大产业类型,入社成员819

2、户(其中农民成员772户),出资总额4069.2万元。2009年合作社交易额3073.2万元,实现盈余分配250.2万元,带动1148户共4259名农民,助农增收198.22万元,社员人均因此增收652元。 在组建方式上,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一是农业协会或基层供销社转办型。即依托农业协会或供销基层社等优势,由协会带头人或基层供销人员领办,联合相关农户参与而成立。这类合作社领办人素质较高,实力较强,营销网络较广。如王湾茶叶合作社、固县供销社金城水稻合作社等。二是能人大户牵办型。即由当地农村能人(农村经纪人、生产大户)牵头,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联合农户成立专业社。这

3、类合作社营销网络广、专业优势明显、社员联系紧密、合作效益好。如吴城镇养鸭合作社、龙湾板栗合作社等。三是政府或农业基层站所领办型。即依托农业基层站所的人才、技术、场地、信息和设施,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组建而成。这类合作社经营条件好,制度较健全,办公条件相对优越,信息渠道畅通,与基层政府部门联系紧密。如城郊乡淮源生态养猪合作社、黄岗镇红叶蔬菜合作社等。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而组建的一种模式。这类合作社发展潜力较大,联系紧密,产业化特点明显,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如淮渎茶叶合作社、黑明寺茶叶合作社等。五是村委兼管型。由行政村“两委

4、”干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而组建的专业合作社。这类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带动能力强,社员联系相对紧密,合作社的工作易得到村委支持,易形成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格局。如毛集铁楼蔬菜合作社、安棚吕庄养殖合作社、吴城镇养鸡合作社等。 在发展特征上,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己初步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区域性。7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好、适宜快速批量交易的茶叶、蔬菜、水果、花卉和畜牧生产、农机服务等方面。二是形式逐步规范。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

5、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内部机构。目前我县先后有1家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4家合作社获得市级示范社称号,1家合作社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三是服务效能逐步提高。合作社服务领域正逐步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兴办实体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转变,一些合作社实现了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运作方式,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如吴城养鸭、王湾茶叶等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从本乡本土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拓展,目前己辐射全县11个乡镇、周边泌阳、确山等6个县份。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

6、服务为纽带,通过“生产在家、服务靠社”的运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经营难题,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据调查,入社农户要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10%以上。同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带头人当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还荣获省市级创业功臣、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其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二、作用 通过调研感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突破口;是开启群众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7、。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单个农户有机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服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和专业化、职业化农民的出现,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吴城镇德伙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德伙过去一家种植5亩田,形不成规模,劳作一年落个“圆扯圆”。合作社成立后,他承包了吴城镇原螺旋藻养殖基地180多亩的废弃土地,又代管5户外出务工农民的50余亩土地,发展无公害水稻,稻种、种植技术、农机服务等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提供,他本人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大户”荣誉

8、称号。吴城村66岁的张丙武老汉加入养鸭合作社后,鸭苗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养殖技术由合作社全程跟踪服务,出栏鸭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外销,饲养规模扩展到4000只以上,年盈利近3万元,用上了手机,骑上了摩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千家万户小个体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吴城养鸭合作社自2004年由几个大户牵头成立后,采取统一品种更新、统一采购鸭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对外销售,改变了单家独户

9、散养方式,带动养鸭农户由起初的26户发展扩大到600余户,养鸭规模由不足10万只迅速突破200万只,辐射到全县所有稻区乡镇和泌阳等周边县市;饲料供应由过去的单个零散客户发展成为年需上千吨的大客户,享受一级批发商价格,社员每吨节支400余元以上;每只鸭子保护价从12元上调到今年的17元,每只散卖价格比原来高出3元左右;鸭蛋年产960万枚,通过统一包装,订单销售至周边省市,每枚比散卖高出0.1元。 (三)农村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寓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群众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和规律,有效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

10、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县里、忙在乡里、冷在户里”的尴尬局面。全县已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县域几个优势主导产业上,而合作社又反过来对行业规模的壮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为桐柏县吴城镇茶叶协会,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培养壮大茶叶产业,对内着力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加强老茶园改造,开展新技术培训,强化生产协作与分工,对外组织注册商标,统一生产销售、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架起了茶农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至2009年底,会员增加到230人,合作社社员55名,入社茶园面积新增1500亩,形成了3000亩的王湾茶叶

11、无公害生产基地,每亩丰产茶园纯收入达50008000元,社员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比入社前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周边300余农户种植茶叶1000余亩,户均增收500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农产品品牌逐步打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吴城养鸭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桃花河”牌鸭蛋商标,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了吴城鸭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渠道;王湾茶叶合作社通过注册“王湾茶叶”商标,现其客户遍及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在农民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下,我县

12、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较快,种植业有21万亩水稻、19.5万亩花生等7大类共73.1万亩农产品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畜牧业有淮源生态养猪合作社等4个产地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有近12万吨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了市场准入的金字招牌,打响了桐柏山淮河源农产品品牌。 (五)新型农民快速成长。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重信协作的自觉性,提高了农民接纳、吸收、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前些年县有关部门同城郊乡农民签订了种植粳稻协议,县有关部门提供种子和预赊化肥,农民种植粳稻,县有关部门按高于市场10%的

13、价格包销。但收割季节到来时,农民为了不还化肥款或卖个更好的价钱,赖着不履行合同,县有关部门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束手无策。成立合作社后,会员成了进入市场的主体,章程与合同的履行是每个会员的义务和责任,加之合作社会员受亲缘地缘关系约束,会员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上述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正在快速成长。 (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把广大基层干部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办实事。吴城镇过去为发展养鸭产业,政府统一购置鸭苗分发到农户,群众抵触情绪较大,结果是算

14、算“发了”,实际“瞎了”。2004年以后,吴城镇采取宣传引导、培养协会、大户示范带动等间接推动方式,政府由台前转到了幕后,变行政干预为指导服务,政府的工作量小了,成本低了,包袱没了,即使在2004年出现禽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吴城养鸭产业仍健康发展,干群关系和谐。 三、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推动不力,没有把发展合作社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益缺乏足够了解,行

15、动上不热心、不积极;部分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宣传指导不到位,还存在不少空白区、盲点。 二是发展不平衡。合作社发展速度慢,全县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仅有58家,而邓州已发展有230家;乡镇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起步早,如吴城镇目前已有10家合作社,而少数乡镇目前仅1家合作社;产业布局差别大,围绕种养业等传统农业生产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而从事产品加工、仓储、运销、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合作社比例很小。 三是带动力不强。我县合作社规模都比较小,已成立的合作社个头也普遍偏小,入社成员多数在20户以下;注册资金也不高,大多在50万元以下;我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仅占总户数的0.85,而在我国先进地区参加合作社的成员

16、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已达50左右,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占到82,法国占到90以上。 四是运作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上,合作社的章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可操作性差,有的一年没有组织召开过一次社员大会,理事议事和监事参事职能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有的合作社产权不明晰,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不透明。在生产经营上,大多数合作社只是在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合作,真正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很少,服务功能弱,带动能力有限,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五是引导扶持力度不够。个别部门认识不到位、指导不到家、服务不到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具体落实起来也很难。合作社的带头人难寻、技术骨干难找、专业人员难引的现象还很普遍;自身积累难、银行贷款难、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