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66697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傅抱石字画落款特征,字画鉴定要点(一)书画鉴定重要依据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由于时代的发展 ,像纸张、印色、装裱式样等这些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书画用纸,像净皮绵廉、三层玉版等,虽然今天还有生产,但品质上已有很大不同.又比如印色,好的印色多用矿物颜料制成,像上乘的朱砂、红宝石粉末等等,一般可以经数百年不变色.关于印色,不同书画家所喜欢的颜色不同,其中还有区分.张大千书画用具,都是他自己定制的专用品,十分讲究,为此,他在解放前曾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但是,对于他的书画进行鉴定却有所帮助.关于装裱的款式、用料、工艺对鉴定书画真伪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就是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二)印章

2、各个时代印章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质地、印色辨别出来.宋代书画大多不加盖作者本人名字的印章,材质以铜、玉为主,印油与其他朝代有区别.元代开始才使用石料印章,明代开始使用印油, 据说以沈周为代表.有些作者固定印和油,有些作者比较乱.(三) 纸和绢纸,晋唐多是用麻制成(比如陆机平复贴),纸在宋代非常发达,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用熟纸写字,另还需了解自明代后各个时期纸张分类,比如布纹纸、洒金纸、高丽纸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四) 书画题跋与标签及收藏印章题跋分同时代人题跋与后人题跋 ,多为赞美之词或鉴赏之词.(五) 书画着录书目检阅是否有对某藏品的记录、说明、评价

3、等 .(六) 书画装裱及作者字号、籍贯、生卒时间现存最古老的装潢是北宋的 ,各个时代都有鲜明的风格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 ,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博物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无张冠李戴之机,本文先从作伪的方式、方法来作些说明。作伪,基本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书、画而成;一种则是以旧本改头换面别立名目。前一种我把它中华分成“摹” 、 “临” 、 “仿” 、 “造”四类,而其中摹与临、临与仿、仿与造,还都有着相互勾连的关系。此外尚有代笔一类,略近华物仿造,但性质又不完全相同。后一种作伪则

4、有改、添、拆配、割裂等花样。工具/原料一 摹、临、仿、造和代笔从历史文献博物看来,谈到摹、临、仿、造或代笔的,例如:南梁虞龢论书表中所云:“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中博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 (按:大概是“摹”成的) ”又同文云:“(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按:应是临写而非勾摹) ,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中华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这当然是开玩笑,有试眼力的性质,而不是为了骗取财帛。又唐人窦蒙述书赋注云:“中有性谢名道士者,能为茧纸(王羲之兰亭序用茧纸,以此作为代名词) ,尝书大急就

5、两本,各十纸,言词鄙下(按:可见是中华凭空伪造) ;跋尾分明徐(僧权) 、唐(怀充) 、沈(炽文) 、范(胤祖,以上四人并梁时人) ,踪迹烜赫,劳茹装背,持以质钱。物中”于此可见古代作伪书法情况之一斑,其中则已包括摹、临、仿、造四种方法在内了。以下再分别来谈谈四种作伪的具体不同方法:方法/步骤1(一)摹(包括法书的勾填)摹是最易得形似的,它有三种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物兼临写,又修饰之。勾填大都用以摹书,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淡墨作细线,依笔法勾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取下,以浓淡干湿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径用浓淡墨依样摹写

6、。摹工笔勾勒绘画,一般都用此法。第三种亦大都用于摹书,先勾淡墨廓后,再用一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 ,碰到虚躁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三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纸) ,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 。唐代“弘文馆”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太宗朝(贞观)有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传名千载的好手。现在我们还能物华看到武后朝(万岁通天)摹的王方庆进王氏一门法贴,即万岁通天贴 ,真可谓“下真迹一等” 。摹拓时把原纸上破缺处物都以细线框出(因为它的目的是仅为留一副本) ,否则真不容易使人望知是个摹本呢!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华中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

7、,例如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中的“詠”字, 奉桔贴中的“馀”字等等,很容易看出有错。工笔人物和早期的勾描山水等也可以影写摹拓。但如搞得不好,有时会将人物的衣纹搞乱,如所见宋摹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其中就有这样的物华情况。这些东西有的可能是一翻再翻之本,勾摹者根本没有见过原作,所以人物面相也往往呆板无神情。勾填的方法,在书法中又易在牵华博丝处易显得不太自然(特好的例外) ,还有一些集字勾摹的,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更都有不呼应不贯气的现象,如所谓王羲之书物钟繇千字文卷等,即可见一斑。所见唐宋摹晋贴,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式。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博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

8、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着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2(二)临纯粹的对临,是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的。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对一些草书和写意的画大都采用此法。因为勾稿映看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弊病。但中物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些,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物的王献之中秋贴 ,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太守法的,因此

9、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贴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来对比,就真伪立判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又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 。绘画中山水的勾笔、皴笔等有时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混腻的现象。下面记录一件摹而带临的明代董其昌画夜村图真、伪各一本。此真本为山水大册中的一页,作于“戊午八月” ,为万历四十六年物博(1618 年) ,董氏年 64 岁。伪本是单独的小轴,它的树石等部位基本上和真迹一致,定是先勾一墨框放在纸下然后摹作。但因此图画法物中是比较率逸的,所以不能90%以上的笔笔肖似(也包括部位没有小走样)

10、,同时率逸之笔在临摹时更难免会不太自然甚至见得混腻。这种现象我们在此临摹本上就能辨得出来,尤其在下部的石皴上更为明显易见。此二件均藏故宫博物院。3(三)仿一般说来,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这大都因为缺乏古本临摹,才不得不这样作。当然这更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两者的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仿学更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方面。其中也还有虽有原本而作伪者博物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著名的仿本,所见有江村销夏录卷二等书著录的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行书仿黄体而不佳,后有梁清标等题跋,都称之为真迹,实为后代依原文略仿黄体而随意自书之。此本曾见之于北京市

11、文物管理局。按此书真本见汪氏珊瑚网书跋著博物录,原为大草书,其末尾自跋则为大行书;今自跋已与前文割离,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文则早已不知去向。又考此卷之文实非梵志博物诗而为懒残和尚歌 。仿作虽不甚相似而技法高超的,如所谓米芾小行书崇国公墓志铭卷,实为明代祝允明仿书,原藏过云楼顾中物氏,未见书画记入录。又如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卷,王蒙仙居图卷(石渠宝笈初编卷一四著录) ,倪瓒柳塘鸂鵣图轴物中。三件均纸本,墨笔,都出于王翚早年所仿,仿倪轴可与王氏自款一轴对比,更能一目了然,知出于一人之手,其仿倪轴实已接近“造”作,华物因为画法离倪已远。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画(大都是儿子学父母,门生学老师,或当时

12、的私淑者) ,学到成熟后,他和那华中个“被学者”的面貌几乎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当然不可能绝对的一样) ,可以大量随便制造,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殊异处,物以致形成一种“套子”,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可以千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所见如元代钱选孤山探梅图卷(七真迹粗野博中) ,明代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 ,王宠小正书临晋唐贴册(真迹倒不如临本匀正) ,等等。这些全为同时人仿作,大中物都似是非类,类似的更不计其数。要搞清楚那些仿作书画,最好要能先看到仿作者的本款画,以之对照,就容易直抉其稳。例如我们因物中看到过王翚的早年自画,才能更确切地断定上述的三件“元人”画为伪造无疑。此类伪本,

13、如上述的仿钱选、沈周、王宠华博等人的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仿文徵明、董其昌、王鉴、髡残、王翚、恽寿平、郑燮等人的伪作大量存世,其他不能一一列物华举。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它误认为某人的标准“样板” ,以之作为鉴别某人书画的依据,势必大上其当,甚至可以反把真迹当作伪华物本,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现在,犯有这种错误的还大有人在。4(四)造有一种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华中空伪造,写上一个名字就算数。见得较多的如宋代岳飞、文天祥,明代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有元代泰不华的画石,萨都刺的物中花鸟,杨维祯的鸡,明代方孝孺的虎、松等轴。如泰不华(即达不花)以下四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

14、,稍有美华术史常识的鉴定的工作者,是闻而知其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辨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其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便于欺博物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还有不少作品存世的,则较少有人去“造”它的。当然也有一些极次等的伪品,作伪者根本不去考虑那么多中博问题,而随意伪造,那就不在话下。作伪书画还有一些地区性的问题,例如所谓“苏州片” 、 “扬州片” 、 “绍兴片华中” 、“广东货” 、 “河南货” 、 “湖南货” 、 “江西货” ,等等。苏州片大都仿赵伯驹、仇英一路工笔青绿山水长卷。扬州华、绍兴多仿地方名家,如明代绍兴的徐渭、陈洪绶,清代扬州的僧原济、郑燮等人的作品。山东潍县也有作郑燮伪画

15、的。广州有一种华博臆造的宋代佛像画,大都设色浓丽。河南货多作苏轼、岳飞等名人伪书,也有将粉笺揉碎成冰裂纹的,极为下劣。湖南货用绫绢作明清伪物博画,有冷名的,画法亦劣,绫色往往焦黄。对识别地区性假书画,仅仅是增加一些常识的问题。书画既然已经看出了是伪本,目的已经达到,博华至于它是什么地方伪作的,就显得次要了。5(五)代笔找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 。博物书法代笔当然连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己用上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博物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仅用本人

16、的题、印,仍属于作中博伪的行径,只是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把它另立一节,附在各种作伪方式方法之后来谈。较早的代作书画的文献记载,有南梁陶物博弘景答武帝萧衍书启中说到王羲之的代笔问题:“从(羲之)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人不能别也。华博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华中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 ”所云“世人不能别” ,可见“此人” (惜不知其姓名)与王书竟无多大距离,要是存到今天,想来我们更物无法区别其真伪了。又在历代名画记卷九中记载:“吴生(吴道子)每画,落笔(即勾完墨线后)便去,多使琰华博(翟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 ”这是吴道子作佛像壁画时叫人半代笔设色的一例。又同书卷十中记载当时人家收藏的王维画中博:“多是右函指恽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