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66604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2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马鬃山封山育林实施方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工程区基本情况1.1 自然概况1.1.1 地理位置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西端,隶属酒泉市,总土地面积为 66748km2,辖地被安西、玉门两县(市)分隔为南部祁连山区和北部马鬃山地区两部分,北部马鬃山地区,是一块飞地,地处河西走廊北部,东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金塔县,西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靠安西、玉门市,位于天山山脉末端,其地理座标为东经 95279746,北纬 40424238。总面积为 31630km2,占甘肃省国土面积(45 万 km2)的 7%,约占甘肃河西走廊西部荒漠植被区总面积的 1/3。1.1.2 地质地貌马鬃山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多在

2、1500m 左右,大部分地区属低山与残丘,山脉东西走向,低山与山间盆地相并列,经长期侵蚀和堆积作用,岩石嶙峋,戈壁广布,总面积为 31630km2,山地约占 36%,戈壁盆地约占 64%。马鬃山中部有五大山体横亘:以公婆泉为中心,西南是雷墩山大红山墩墩山及七一东山;东南是马鬃山;西面是窑洞努如;西北是明水白山。以七一东山、马鬃山为最高峰,其高度分别为 2600.7m 和 2593m,山体海拔高度一般在 23002600m 左右,山体相对高度 300500m ,区内有六个大2盆地,即:骆驼泉盆地、后红泉盆地、骆驼滩盆地、一百二十井及白湖盆地、马鬃山南盆地和苦水沟北盆地。还有浩瀚的戈壁滩地。西部是

3、一百二十戈壁,中部是驼马滩;东部是三道明水西北梁,南部是马鬃山南滩。另有逶迤连绵的残丘遍布区内,相对高度 50-100m。地势海拔高度大致趋势是西南高(1700-2100m ) ,东北低(1200-1700m) 。区内地势最低是北边扎根浩来的扎木霍罗依谷地,海拔只有 1165m,由于地壳急剧上升,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山体、丘陵、准平原、盆地构成一幅波状起伏的地貌景观。1.1.3 气候马鬃山地区深居内陆,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具体属温带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干旱少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太阳总辐射强,年辐射量为 150.7 千卡/cm 2,年日照时数为 3316.5h,年

4、平均气温 3.9,年平均最高气温 18.5,最低气温-11.8,年平均日较差 13.9。无霜期为 128d,年平均降水量为 85.2mm,年蒸发量为 3072.9mm。平均风力 4 级,平均风速4.6m/s,最大风力 11 级,多出现在冬季,风向主要是西风。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1.1.4 水文(1)地面径流:马鬃山地区内没有常年性河流,只有短暂洪水所形成之沙沟河床呈树枝状分布,宽 1-2km,长 40-130km,平时干涸,仅在暴雨期,才有短暂洪水,一般 1-2 日或几小时即干,较大的有芦草沟、吐鲁沟、音凹峡、红柳峡、炭山子沟、石板墩沟、东3大泉河等十条河沟。(2)泉水:马鬃山区共有大小泉

5、眼 100 余处,较大的有公婆泉、清水泉、北坡子泉、营毛沱泉、红泉、大泉、小泉、长流水、野马泉、骆驼泉等。年径流量在 1L/s 以上的有五眼,最大公婆泉流量可达 1.53L/s。(3)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纪堆积孔隙水,平均地下水位深 10-12m,最深 50-80m,最浅 0.5-2m,据资料表明,全区地下水补给量 3618.49m3,其中:红石山区 253.61m3,旧井区1320.18m3,北山羊自然保护区 217.13m3,明水区 193.25m3,星星峡区 1634.30m3,区内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 25g/L ,个别山间盆地矿化度可达 10g/L。1.1.5 土壤主要有灰棕漠土

6、、山地灰棕漠土、棕漠土、盐土等,PH8.5-9.5,大都为碱性土。(1)山地土壤山地灰棕漠土:分布于大小马鬃山、明水、大泉、牛圈一线的剥蚀低山,矮丘陵地段。(2)矮丘、戈壁、谷地土壤棕漠土:分布于大马鬃山以南,音凹峡以东的广大戈壁侵蚀残丘及山前洪积扇上。灰棕漠土:分布于马鬃山以北,山前残丘间洪积扇平原及现代洪沟。4盐土:分布于河流冲积河床及山间谷地,泉水露头一带地下水位很浅的洼地。1.1.6 植被马鬃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大致分为 5 个植被类型组:阔叶林、草原、荒漠、灌丛和草甸;5 个植被型:温带阔叶林、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温带灌丛和盐化草甸;12 个植被亚型: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丛生禾草荒漠

7、草原、半灌木荒漠草原、杂类草荒漠草原、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盐化小半灌木荒漠、盐地沙生灌丛、落叶阔叶灌丛、禾草盐化草甸、杂类草盐化草甸;29 个群系:胡杨群系、沙生针茅群系、戈壁针茅群系、无芒隐子草群系、蓍状亚菊群系、灌木亚菊群系、多根葱群系、梭梭群系、膜果麻黄群系、泡泡剌群系、裸果木群系、霸王群系、红砂群系、荒漠锦鸡儿群系、白皮锦鸡儿群系、蒿叶猪毛菜群系、木本猪毛菜群系、合头草群系、星毛短舌菊群系、驼绒藜群系、沙蒿群系、盐穗木群系、尖叶盐爪爪群系、多枝柽柳群系、大白剌群系、蒙古扁桃群系、芨芨草群系、芦苇群系、花花柴群系。1.2 社会经济条件马鬃山总面积为 31630km2

8、,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47.39%,人口1058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9.5%。其中牧业人口 565 人,牧业劳动力268 人,自然村 5 个,总户数 120 户。经营各类牲畜 45685 头(只) ,工农业总产值 5917.27 万元,其中牧业产值 166.27 万元,占总产值5的 7.88%;乡镇企业产值 2821 万元,占总产值的 47.67%。当地居民大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信佛教的民族,全民信教,日常生活中无论饮食、居住、服饰礼仪、婚丧嫁娶均充满了浓厚的民族宗教传统色彩。马鬃山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地区,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矿藏资源丰富。当地的牧业以靠天养畜,受自然条件制约

9、严重,常因暴风、春寒造成重大损失,加之缺少地方民族工业,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财政上收不抵支,由国家补贴。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区交通不便,仅有红石、马明两条公路,民族文化落后,科技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区内牧民文化低,科技人才奇缺。2 植被种类及分布状况经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孙继周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对马鬃山地区全境的植被和天然梭梭林及植物资源状况的考察结果表明,马鬃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大致可分为:荒漠、草原、草甸等五个植被类型组。种子植物 25 个科 65 属 112 种。同时发现了甘肃省面积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梭梭林。2.1 植物种类马鬃山地区的种子植物 25 科 65 属 112 种。其中裸子

10、植物 1 科1 属 3 种,被子植物 24 科 64 属 109 种。马鬃山地区植物名录和植6物科属种数量统计表见表 1:表 1 马鬃山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统计表裸子植物科名 属数 种数(含亚种和变种)占总种数%麻黄科 1 3 2.68被子植物菊科 13 21 18.8藜科 10 19 17禾本科 10 14 12.5豆科 4 12 10.7蒺藜科 2 8 7.14毛茛科 1 4 3.57紫草科 2 4 3.57柽柳科 2 4 3.57十字花科 2 3 2.68蓼科 3 3 2.68百合科 2 3 2.68伞形科 1 2 1.79景天科 1 1 0.89石竹科 1 1 0.89杨柳科 1

11、 1 0.89蔷薇科 1 1 0.89牦牛儿苗科 1 1 0.89锁阳科 1 1 0.89报春花科 1 1 0.89白花丹科 1 1 0.89马鞭草科 1 1 0.89茄科 1 1 0.897列当科 1 1 0.89水麦冬科 1 1 0.89合计 25 科 65 属 112 种2.2 植被分类系统和植被类型马鬃山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以北的北山地区按吴征镒教授在中国植被的中国植物区划系统中,将这一地区划归:温带荒漠区域、东部荒漠亚区域、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马鬃山诺敏戈壁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根据以上区划系统,黄大榮先生在甘肃植被的甘肃省植被区划系统中,将这一地区更具体划归到一个小区和一个

12、大区,即:温带荒漠植被区域,河西走廊西部温带荒漠植被区、马鬃山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小区。因此其自然植被是以温带半灌木和温带灌木荒漠为主的植被类型。马鬃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大致分为 5 个植被型组:阔叶林、草原、荒漠、灌丛和草甸;5 个植被型:温带阔叶林、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温带灌丛和盐化草甸;12 个植被亚型: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丛生禾草荒漠草原、半灌木荒漠草原、杂类草荒漠草原、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盐化小半灌木荒漠、盐地沙生灌丛、落叶阔叶灌丛、禾草盐化草甸、杂类草盐化草甸;29个群系:胡杨群系、沙生针茅群系、戈壁针茅群系、无芒隐子草群系、蓍状亚菊群系、灌木亚菊群系、多根葱

13、群系、梭梭群系、膜果麻黄群系、泡泡剌群系、裸果木群系、霸王群系、红砂群系、荒漠锦鸡儿群系、白皮锦鸡儿群系、蒿叶猪毛菜群系、木本猪毛菜群系、8合头草群系、星毛短舌菊群系、驼绒藜群系、沙蒿群系、盐穗木群系、尖叶盐爪爪群系、多枝柽柳群系、大白剌群系、蒙古扁桃群系、芨芨草群系、芦苇群系、花花柴群系。(见表 2)表 2 马鬃山地区植被类型系统表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阔叶林 温带阔叶林 (一)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 1.胡杨群系2.沙生针茅群系3.戈壁针茅群系(二)丛生禾草荒漠草原4.无芒隐子草群系5.蓍状亚菊群系(三)半灌木荒漠草原6.灌木亚菊群系草原 温带荒漠草 原(四)杂类草荒漠草原 7.多根

14、葱群系(五)小乔木荒漠 8.梭梭群系9.膜果麻黄群系10.泡泡剌群系11.裸果木群系12.荒漠锦鸡儿群系13.白皮锦鸡儿群系(六)灌木荒漠14.霸王群系15.红砂群系16.蒿叶猪毛菜群系17.木本猪毛菜群系18.合头草群系19.星毛短舌菊群系20 沙蒿群系(七)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21.驼绒藜群系22.盐穗木群系荒漠 温带荒漠(八)盐生小半灌木荒漠 23.尖叶盐爪爪群系24.多枝柽柳群系(九)盐地沙生灌丛25.大白剌群系灌丛 温带灌丛(十)落叶阔叶灌丛 26.蒙古扁桃群系27.芨芨草群系(十一)禾草盐化草甸28.芦苇群系草甸 盐化草甸(十二)杂类草盐化草甸 29.花花柴群系92.3 草场资源马鬃

15、山地区的天然草场植被,因受基质、气候条件影响决定了境内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为主的草场植被类型,形成植被稀疏、种类单一、水草俱缺的特点,根据 1982 年草场调查,北部马鬃山地区天然草场总面积 4083 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 2041 万亩。保护区内牧草品种单一,优良牧草只有 10 种,仅占植物种数的 11.6%;低等牧草 70 种,占 81.4%。从草场的质量看,低劣的四、五等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 90.87%,优良的二、三等草场仅占 9.13%。荒漠草场占绝对优势,占草场总面积的 90.87%,荒漠草原草场面积占 9.03%,盐碱化草甸类草场面积占 0.10%。2.4 天然梭梭林的分布面积及特点作

16、为甘肃省马鬃山地区小乔木荒漠植被亚型的唯一代表梭梭(梭梭群系 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是由具鳞片状叶和肉质同化枝的超旱生小乔木层片梭梭组成的植物群落。梭梭(琐琐)在中国植物红皮书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被列为渐危种(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该种根系发达,抗旱力极强,在气温高达 43而地表温度高达 6070甚至 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其抗盐性也很强,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 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而在含盐量 0.13%以下反而生长不良,是优良的防风固沙耐盐碱树种,其嫩枝既是骆驼用来度过冬春的好饲料,又是重要药材,号称“沙漠人参”的肉苁蓉的寄主,具有重要的经10济价值和荒漠地区生态保护功能。据文献记载,在我国梭梭林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东天山山间盆地;内蒙古和宁夏的巴丹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北部沙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