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59739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 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习这个持来去念,来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这个来去念,就能够达到“随顺空忍”,“随顺无相忍”, “随顺无愿忍”,就可以 证得三解脱门,换句话说,能够解脱。怎么样念?怎么样观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种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这两个吸呼之间是一个数,你要这样数,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又数,又是一呼一吸,再数一呼一吸,数到十数,数十个。完了,再从头,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了,再数,数完了再数。这是习

2、定,你们试试看。你数数就错乱了,本来是入息出息,本来是数出息的,你却数到入息上,本来是数入息的,你却数到出息了;你怎么选择都可以,数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个,十个出入息,就是十个,就是数这么十个数,你要静下来数,要专注,试试看,必须得定,全力贯注。我们都说念佛专注一境,念念妄想就起来了。你数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为一错,又错了。那十个数字,你现在数数总是数不成的,就是随这个呼吸,随这出入息来数。深入到一定的 时候了,能 够不数了,感觉数数太粗了。初步用功的时候,数数的感觉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随着那个出入息,念头不走了,专注一境了。念头不走,连这个随念的随,这个念也没有了;念

3、没有了,就止,止就是定。定的时候,出入息极细微了,你不能见到。这个观不同了,这个观就是思惟,觉照,照了的时候,就把出入息的念头转了,转成清净的,没有了。在你修定的时候,有种种的现象,定会 发慧,会发光明。定一发光明,你对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一切的脉转经绕、蚤生发长,你都能知道。连头发一长,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观就是这样子观,你不要作意去观,自然就观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观这五不净业,你心里会生起厌离, 观你的身体会生不净, 观外边的境界也生不净。转就是还净,这个净是什么呢?空义。清净 了,观清净了。这个我们先大概的说一说,之后再说说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智者大师不叫“转”,他叫

4、“还”,也是观出入息。六妙门是根据各部经论而作的,各个经都有这个方法。不过其它的经,没有这么明显,大集十轮经就说的非常明显。先说“数”。“数”,大家看经文,有两种的作意,数这个数的时候,能造两种作意。“能依伏诸寻伺”,我们思念的念头,是经常的寻 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我们用什么可以止住这个妄念?就取这个出入息相。出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时候,看它的相,注意它,当你注意的时候很粗,你刚坐下来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觉到,也能看到 这样出气。这出入息的相,观观观观的,他就细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随顺这个出入息而渐渐能舍了,舍什么呢?舍了那个寻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寻伺。伏这个是

5、离,能离开了。“善取入出息相”,所谓善取者,就是没有取,善取就没有取舍了。这个时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细微了,要是到了细微的地方,第一个是能够舍;第二个是能够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随着出入息,自己就运动去了,就是随你的意念,也是专注一境了,心绝对不散乱。数息观。四教、五教都讲数息观;数这个呼吸,就叫数息,息就是出入息。总的说来,这六种都叫数息观。止,把这个出入息的相 灭了,没有了,他能 够灭除这个示现的出入息相,灭除了,就定了,能住 胜三摩地,很殊胜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离开生灭相。定的名字叫离生喜乐地,离开了生灭,心里感到非常的欢喜。你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觉到出入息灭,

6、没有出入息了。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到的。当你修的时候,一般根机、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够渐渐的入定,入定数息 灭。那时候自己能观的境,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心跟境只有一个;这个观照了,那观照了,看着经文,这时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没有别了。 “转”,就进一步了,这个“转”就是“还”的意思。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能方便舍诸取蕴”,“五取蕴”,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这“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这个识分别外头一切的色相,这叫“五取蕴”。在 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蕴;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观

7、自在菩萨似的,照 见 五蕴皆空,他已经渐渐达到空义。这时候能成圣,趣入圣地,得成就了。这个成就还未断烦恼,只是降伏了,等到净的时候就能够断烦恼了,把结使都断尽了。到了断见惑的时候,他就 证了初果了,渐渐才断思惑。断几品就证几品,那思惑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果了。再断烦恼习气,随你所修的功用,这就叫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的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以下讲讲观五取蕴。出入息是依着什么呢?依着“色取蕴”,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蕴”。这个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来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么呢?你有出入息才能够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这个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觉到、领受到,如果气只出去

8、,不进来,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 觉到那个受纳,而受者是领纳为义,就属于受 蕴了。而出入息的来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观照着出入息的相,这属于想。“想取蕴”,能够了达识别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达识别,这就是“识取蕴”。色、受、想、行、识, 这“五取蕴”,那么就修行这个“数、随、止、 观、 转、净”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业,随着 这个观力能够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呢?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无明爱取,一步一步的修行, 渐渐就能圆满了。数息观在这部经当中说的很简略,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头,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门有六种,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的一种,因为六妙门是习定的一个根本;不论

9、声闻独觉菩萨,这是必经之路。在修道的时候“定要经过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是。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释迦牟尼佛最初实行般若观,就依着这六种, “数、随、止、观、还、 净”,一切的行门,都由这个开发的。降魔、成道,佛就给我们示现那么一个规矩,这个修好了,叫什么呢?“色寂三昧”、 “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静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这时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 “念佛三昧”。 之前我随着经文讲,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数息观,并不是 说不要数。数的涵义,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两个;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弥”,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这样转、转、转, “阿弥陀佛,阿弥陀

10、佛”,就那么随着出入息转。我是用这个来修定的,后来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我没有用数,并不是用数数,数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随你自己的选择,“数”、“随”、“止”都是这种涵义,也是这六种。这六种就是数法,数就是数数的方法。六妙门一共有十个,数息 观是六妙门的第二个,叫“次第相生六妙门”。我把 这个名词念给大家听一听。第一是“历别对住诸禅六妙门”,一切的禅定不离开六妙门。第二种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就是“净、随、止、观、还、净”。 六妙门叫“还”,“还”、“转”是一样的意思,次第相生。那么“数”完了,生“随”,“随”完了就生“止”,“止”完了生能“观”,从 “止”

11、而生“观”,从 “观”而生“还”,“还”完了而还“净”了。第六是“净”了, 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门,你修什么禅定就有什么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 “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 “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这个就深了。第十个是证得佛果,“证相六妙门”,证的时候也有六妙 门。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现在我随着大乘大集十轮经,来引证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当中要想修定很困难,怎么办?就依这六种,可以成就你的定力。第一个“修数”,就是数数,数十数;一呼一吸算一,一

12、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来回这么数。完了,第二是 “证数”, 证你所数这个数,这个数有两种,一个修,一个证。证了之后就转入了,转入到随里头去了;一 证了之后,这数就止息了,没有数了,就是随。“修数”,就是调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调成很细的。我们慢慢这么调,但是你可别着急,数数的时候要慢,随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 调和气息,要怎么样呢?不快不慢,不涩不滑,一定要修到这样,安详的,慢慢的,从一至十,这样数。我们之所以能够摄心就是靠数,如果你能够摄心,就用念阿弥陀佛摄心,你念佛,念到随这个出入息转、 转、转、 转。息没有了,你 还感觉佛号是随着你在转呢

13、!这样你就定了。但是这个随,随着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 这个数字,从一至十,摄这个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个心就摄住了,不能驰散;再想别的时候没有了。它要想想什么过去,要想想什么事,没有 这个时间,它永远没有空隙给你,使你那个意念,纷想的杂念不会跑。“证数”,怎么样要算证得呢?你觉察到这个心自然就随那十个数,再不会错乱了,自然应运就证得了。从一至十,你不要怎么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么力量来督促。最初的时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数错了。数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错乱了,任运了,能这样数,不假功力,渐渐的外缘都息掉了。心住息缘,缘息,缘这个气息的缘念,没有了。这缘念息了, 这个时候你感 觉着气

14、息,若有若无, 说没气,好像还有微细的;说有,已 经没气了。没气了,到这个功力上头已经没气了,到了这个时候,思想已再不想数数,把这数字舍弃了,这个就叫“随”了。第二种就是“修随”要“证随”。“修随”,就把那个数的方法,数数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转;心不跑了,不 须再数数了。数数是防这心,驰散心已经不驰散了,那就不要防备,随 这个心念就随着出入息。但是 这出入息很细很细的,气如游丝,像人要断气的时候那个样子。但是,你这个心已经完全没有外物了,随这个气息,这微细的气息随它的缘而运用,这叫“随”。“随”就是随着那个气息的缘,极微细的息,令他念住;乃至于到最后“证随”了,心已 经净了,不

15、乱了,就是随住了,心已经定了,不乱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时候你觉察到这气息,或者长,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于晓得这个气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个毛孔都好像在细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 这个心的微细,任运相依,互相连系。他在出,不一定要这个鼻息来出,鼻息已经觉知不到了,随 处都可以出息。 这个时候,修行人舍“随”了,不再注意这个气息去了,它已 经入定了,气息没有了,就“止”了。“止”,怎么修法呢?一个是“修止”,一个是 “证止”。 “修止”的时候,那个缘虑的思想,虑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觉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个汗毛孔,每

16、个出入息,这个所有的能够出入息的, 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么会出汗,这汗毛孔里冒出来是通的。那气息有时候你这儿不出,他在那儿出, 连这个也息了,一切缘虑都息了,定了,息已经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数了,也不念随了,以净其心,使你修行。 “证止”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没有一样,入定了。但是这种定,还没入空, 还是在有相之中,要把这个定转成到无相。证的时候,不见内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运不 动,那么这个修行人,已经入了三昧了,心里头产生一种寂静快乐,但是没有慧,只是定。我们讲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要是只定到这儿,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观,观就是慧照,没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虽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还得流转,这就没有修成,怎么办呢?还得假,要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习定者皆属因缘”, 这个定是从“数”、 “随”这样修来的。修到这儿是因缘法,属于五蕴法,属于十八界法, 这是和合而有的。观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这么观照念。这个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