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59542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一: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横亘在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南岸的库布其沙漠,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与毛乌素沙地相握。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盐场(亿利资源集团前身) ,贮藏着丰富的天然碱、芒硝、盐等资源,但由于严重的荒漠化使得企业濒临倒闭。无路、无电、无水、无通 讯的“四无”状况使这里仿佛与世隔绝,显得格外荒凉。流动性沙丘不断侵蚀盐湖,产品和设备运到火车站要多绕行沙漠 300 公里,企业的利润几乎被运费吞蚀。 隆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杭锦旗最北端的亿利资源集团生态项目部。寥廓霜天下,阴山如屏,黄河如练,与母亲河咫尺之遥的库布齐沙漠,被一道宽 10 公里、 长 250 余公

2、里的锁边林牢牢隔绝在东岸。项目部经理王忠云指着葳葳蕤蕤一眼望不到边的灌木林自豪地说,这只是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循环产业的一个侧面。 亿利资源集团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诞生于库布齐沙漠腹地哈拉芒奈盐湖畔,这里有储量 18 亿吨的盐和芒硝,具备发展化工工业的资源基础。但是,肆虐的风沙 却在阻挡着他们发展的脚步。为了改变作业环境,保护优势资源,他们用了几年时间,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建起了 2 万亩林草基地,挡住了飞沙走石。 企业在发展壮大,交通运输又成为瓶颈。数以万吨的化工生产原燃料,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和几十万吨产品,在当时只靠一条迂回百公里的简易公路承担。1997 年,集体投资 1 亿多元,与地方政

3、府联手修建了一条110 公里的油路,这是举世闻名的“穿沙公路” 。为了护路,亿利资源集团投巨资在路两旁三到五公里宽幅内 遍植灌木,几年后已是满目葱茏。 随后,亿利人开始向大规模防沙、治沙、用沙进军。在治理方略上,他们采取了“南围北堵中切割”的办法。“南围北堵” 就是在库布齐北缘、黄河南岸建设锁边 林。目前,一条长达 250 公里、宽达 10 公里的绿色屏障已傲然挺立在大漠边上,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泥沙进入黄河。“中切割”就是在库布齐腹地相继修起纵横 交错的 6 条小“穿沙 ”路,把大漠分块切割,分解治理。 几年来,亿利资源集团治理总面积已达 300 多万亩,可控制面积已达到杭锦旗境内库布齐沙漠面

4、积的三分之二。在亿利资源集团生态项目部办公室,经理王忠云抚 摸着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无限感慨。他说,亿利资源集团治理大漠产生了巨大效益:一是生态效益,大漠变绿已成不争的事实。二是社会效益,沙区内万余户农 牧民以农田草场入股、租赁、务工等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得到了实惠。据介绍,近年来,每年春季都有七八千当地农牧民来种草种树,每人劳务收入在 5000-6000 元左右。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亿利资源集团为当地 30 户牧民建起一处牧民新村。他们采取草场承包的办法,从 30 户搬迁牧民手中 取得了 20 年草场使用权,一次性付给每户租金 21 万元。牧民新村每户 110 平方米的住房、120

5、平方米的暖棚及其他设施,全部无偿提供给牧民。搬迁牧民每 人每月还可得到 350 元的生活补助费。记者采访时,正是生态项目部自查造林成活率的时候,我们登上一座大沙丘,身后亿利资源集团的旗帜在猎猎作响,眼前,又一条“穿沙公路” 开工建设。王忠云豪迈地说:明年春天,沿路几十万亩明沙就能全部绿化,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库布齐披上绿衣裳!亿利资源集团总裁王文彪说,亿利人治沙是被逼出来的。为了保护公司赖以生存的天然碱、芒硝、盐等湖矿资源,他们早在 1988 年就设立了育林基金,从 每吨产品中提取 15 元专门用于生态建设;成立了林工队,专门从事林草管护;发动全体职工及家属义务植树,直至今日,从未间断。亿利人在治

6、理沙漠完成巨大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回报,逐渐从治沙中尝到了甜头,开始主动治沙,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库布其沙漠变成了一个治沙、绿化、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基地。亿利资源集团探索出的这条防沙、治沙和用沙的沙漠资源综合治理和循环开发利用的新路子,得到了治沙专家刘恕、涂元季、蒋有绪等的高度评价,被称为“ 亿利模式” 。这一治沙模式使沙漠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了“沙漠绿了、环境好了、农牧民富了、企业强了” 的多赢目标,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生态治沙的有益 尝试,为破解生态恶化地区的“三农” 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李仁虎 王文志)案例二:

7、传奇夫妻毁家办学香港树仁学院坚持四年制,经历 35 载风雨,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 12 月 19 日,香港树仁学院接获香港教育统筹局通知,获批准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教统局局长李国章表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通过,树仁学院升格为大学,并考虑提供一笔过拨款资助树仁。对于树仁学院历经 35 年的漫漫长路,终升格为大学,学校上下都充满喜悦。副校长胡怀中表示,树仁学院获升格,是对两位创办人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的肯定,也证明树仁一直坚持四年制是正确的。树仁的创办人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是民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他们在 1971 年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莘莘学子打拼 35 年

8、,为香港社会 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上世纪 70 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给予津贴为条件,要求其放弃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但 胡氏夫妇坚持办学理想,结果不获资助。经多年争取,终于让树仁修成正果。 外交官状元邂逅第一女法官,夫妻二人决定通过办学来报国 “在过去的 35 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书院。”86 岁的钟期荣曾经中风,行动和说话都有困难。但说起自己的梦想成真,她异常激动。胡鸿烈为妻子温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妻子:“树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远见和毅力的结果。” 钟期荣 1920 年 7 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

9、爆发不久,她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1944 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一年,钟期荣参加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 获得司法组第一名,之后成为中国首位女法官。胡鸿烈则是当时外交官考试的第一名。 当时两人要接受为期半年的训练,外交官考第一的胡鸿烈四处打听谁是司法界状元,碰巧当时钟期荣要为这批新外交官进行司法训练,两位状元谈起恋爱来。翌年 11 月 12 日,两人在重庆结婚。外交官考试状元配中国第一女法官,一时传为佳话。两人之后育有二子。 1945 年,钟期荣与胡鸿烈一起漂洋过海,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专攻青少年犯罪学,1953 年获博士学位。1955 年回香港定居。 在此后的 16 年中,钟期荣

10、先后在联合、浸会、珠海、崇基、崇华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课艺术和丰富的学识,使她在香港教育界声誉鹊起。 1971 年,钟期荣辞去教职。当时,她的丈夫胡鸿烈在跑马地成和道买下了一幢花园洋楼。喜欢孩子的钟期荣最初想利用这个场地办一所幼稚园以怡情寄兴,后在 丈夫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的考虑和讨论,决定“不为己,但为群;牺牲小我,达成博爱” ,办一所大专学校。多年以后,钟期荣在回忆自己办学的初衷时说道,她与 丈夫“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书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此不避万 难,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

11、者教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学院”。 与港英政府斗法坚持四年制,港英政府最后只好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 1978 年,港英政府发布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树仁、浸会、岭南三家政府认可的专上学院改行“ 二二一 ”制 (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改行这种制度后,政府将提供经济资助。 港英政府提出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试图让这几所学院的学制与英国学制相衔接。钟期荣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拒不改制,结果树仁学院被港英政府排除出政府资助名单。由于钟期荣的坚持,港英政府最后不得不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并继续承诺给予树仁学院免息贷款。 1989 年,港英政府宣布

12、将所有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统一为三年,将入学资格之预科统一为两年,以与英国本土合轨。此令一下,全港哗然,有 5000 多名学生愤 而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港英政府不顾舆论反对,一意孤行,强行改制。钟期荣顶住压力,孤军奋战,独立坚持四年学制,再一次渡过了难关。 35 年风风雨雨,树仁学院从创办初期的三层花园小楼校舍、200 多名学生,不断发展壮大,为香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现在,该校已发展成拥有一 栋 12 层的校舍楼和一栋 19 层的综合大楼,文、商、社会科学等 3 个学院和中文、法商、社会等 13 个系,200 多教职员工及 3000 多名在校学生的初具规模 的大专学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

13、夫人,曾评价钟期荣“是一位凭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赤手空拳兴办教育的创业者”。 为保中国国籍选择当大律师,与何厚铧同年当政协委员,放弃立法局议员身份 从 1944 年在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中邂逅,到 60 多年后的今天,夫妻二人始终相携相随,给对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胡鸿烈 1920 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他自幼家贫,至九岁才能读小学。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般人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学课程。之后,胡鸿烈自行 参加省升中试,在浙江省三万多名考生中高中状元。高中毕业后,胡鸿烈顺利进入顶级学府之一“中央政治大学”,主修法律,并于 1942 年毕业。1949年他 和妻子一起赴法国巴黎大学修读法学博

14、士,并于 1952 年毕业。之后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在英国考得大律师资格,于 1955 年回港当执业大律师。 胡鸿烈说,当时大部分修法律的学生都会选择当事务律师,因市场需求大,钱亦比大律师赚得多。不过,当时要做事务律师就必须放弃中国国籍,胡博士为保留中国国籍而选择了当大律师。 回港当执业大律师后,胡鸿烈一直平步青云,及后更成为最早期的民选立法局议员。1979 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并获邓小平接 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对于港英管治的那套什么“事先必须申请批准,回来后还要写报告” 的规矩他统统不理,“爱国有理,大不了不做议员” 。 结果,他真的在 1983 年从

15、立法局退下来,不再担任民选议员,并在 1987 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首何厚铧也在同一年获得委任。胡鸿烈 说,当年他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皆因早就盼望可以为国家做点事”。 1993 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政协常委。 五亿身家用完妻子积劳成疾,为给学校建大楼,大律师 80 多岁还在打官司赚钱 年届 86 岁的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携手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 4 至 5 亿元。胡鸿烈说起自己 51 岁时创立树仁学院,只基于一个看似简单的理由:“好多年轻人无办法进大学嘛!” 胡氏夫妇事业有成,生活无忧,胡鸿烈深知太太有办学之心,希望开办幼儿园,他却认为其

16、时本港只有两所大学(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大专学额短缺,中学生缺 乏出路,于是决心办大专。他们在 1971 年以 51岁之龄创立树仁学院,后来更注册成为本港第二所专上学院,一直坚持四年学制。人家 50 岁已经开始盘算退 休,但他们两人才刚刚在跑马地起步,一个当起校监,一个当起校长来。 树仁大学位于宝马山的 3 幢校舍,是胡氏夫妇的毕生心血。由于一直以来坚持开办四年制课程,所以当时港英政府没有资助过树仁一毛钱,多年来的开支除了依靠学生的学费,其余都靠胡鸿烈打官司的收入来支出。为了建立学院大楼,他们卖掉在跑马地的小洋房,花了 7 年才建成。 1978 年获政府拨出宝马山斜坡,原本只能兴建几层校舍,胡鸿烈却坚持打 176 条桩,最终建成 12 层大楼;为建成图书馆大楼,胡鸿烈又变卖湾仔峡道的校 舍,筹募过亿元;为令学生享有舍堂生活,2002 年兴建29 层高的学生宿舍和文康大楼,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大楼挣 工程费。大律师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妇却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 几亿元不是小数目,夫妇二人义无反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