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5903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师的三张名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张名片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张名片: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乐于奉献。第一张名片: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不但要善于“舌耕”“笔耕”,更重要的是善于用 “心”去耕耘,用“ 心”去思考,因为成功的机遇常常青睐于善于思考的人。怎样思考?从宏观来说,我们应该思考我国教育的昨天、今天、明天,思考我国教育的现状,思考中外教育的发展,通过比较,尤其是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令人震惊的问题。1.为什么百年的中国教育,只有“洲际性”名人,而无“全球性”伟人?百年的中国教育界,称教育家虽然车载斗量,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称得上真

2、正教育家的可能只有蔡元培、陶行知两人,他们对亚洲的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算得上亚洲级教育家,还算不上世界的第一流教育家。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杜威这样的影响整个世界的伟人?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的教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我们的教育完全是照搬前苏联的凯罗夫的教育理论,而凯罗夫的教育理论是“十月革命”的产物,打上了鲜明的阶级斗争烙印,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 “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早在五十年代的前苏联,这套教育理论的缺陷就日益明显,随后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凯罗

3、夫的不足,进而取代了他的教育理论。而我们呢,还依旧全盘照搬凯罗夫的理论。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人家教育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而我们则在大反“封资修”,大搞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竟然被全盘否定,教育处在崩溃边缘。八十年代,我们从香港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而香港只采用了一年就基本废弃,我们却如获至宝,至今还乐此不倦,各种考试都离不开标准化。原因何在?值得思考。2.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吸取了全世界教育理论精华,但依然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如高、初中语文教学就存在着两大尖锐矛盾:一是新课改的教学注重多元解读,而考试注重一元解读,答案标准化。二是初中新课改的语文

4、教材,虽然重视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学生学得虽然趣味盎然,但“字、词、句、语法”,尤其是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却惨不忍睹;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重视了工具性却忽视了人文性。因为高考,师生们不得不在“字、词、句、语法、文言文知识”的苦海中挣扎,什么情感体验荡然无存。教与考、教与评矛盾尖锐。“分、分、分”,老师学生的命根,抓分数才是硬道理;考试成绩才是生命线,分数才是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两大尖锐矛盾?值得思考。3. 当前的中国教育,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是捷克夸美纽斯在 17 世纪提出的一种授课制度,优点在于适应了工业经济时代的需求,缺点在于用大工业批量生产的办法来管理教学,抹

5、杀差异,企图把学生都变成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标准件。可是新课改却要求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现在的学校动辄八九十、甚至百来人一个班,发展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谈何容易!怎么办?值得思考。思考我们的百年教育,不是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就是全盘否定,民族虚无。人家的长处既没有学到,又丢掉了自己的精华。一句话,忽左忽右,没有自己的东西,造成我国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改革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路子刻不容缓。以上现象,只要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担负起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了,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了,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

6、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地位,知识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2005 年我在网上看了一则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人家一季度收入是 110 多亿美圆。当时我算了一下,折合人民币是 990 亿,一秒钟人家就收入 12731 元。想想是何等地耐人寻味!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任重道远!所以,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微观来说,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考我们在现有的具有严重缺陷的教育体制下,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学这个“舞”跳得好一点。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大环境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但小

7、环境我们可以改良,例如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下学期我们怎么教学?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有利于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并使学生在进入高一时顺利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衔接,学习方式(方法)的有效转变,我们应该思考。2.从学生角度来说,下届高中新生,是我市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后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的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新教材,他们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思维理念、学习方式都与以前的学生大不相同,我们高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学,按照过去的方法肯定不行,我们应该思考。3.从教材角度来说,由于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新教材与原有的旧教材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构建

8、、教学的方式、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更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材教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为高初中处理教材,特别是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处理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应该思考。4.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说,学生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思维理念、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材的编排体例、知识板块、能力层次、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不研究他们“变”在哪里,不研究应对的策略,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的滑坡。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找出应对的办法,我们

9、才可能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战略主动权,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获得成功。如何应对?下面谈谈我的“一管之见”,以求抛砖引玉。这就是第二张名片,勤于研究第二张名片:勤于研究勤于研究,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关键。分以下六个研究。1.研究自己,做到“知己”就是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以便确定适合自身所长的研究方向,有效地获得研究成果。我们不妨作这些思考。 自身总的知识结构如何?除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哪些知识领域是自已所了解的、熟悉的、爱好的和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哪些专业知识是自己的所长,研究较深的,指导起来得心应手的,并已获得成功的?自身特长如何?这

10、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如何使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特长可以是专业的、外显的:例如语文老师的书法、朗诵、表演. 数学老师讲几何,不用圆规能随手画出标准的圆; 也可以是专业的、内显的:如语文老师长于哪些文体,哪种文学样式的教学;还可以是非专业的、外显的:诸如体育、艺术、电脑.;也可以是非专业的、内显的:如擅长音乐、组织管理、作思想工作.。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怎样去及时 “充电”?什么时间去“ 充电” ?用什么方式去“ 充电”?这些研究,利于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施展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自己分析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和思考研究教学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扬长避短、扬

11、长补短,从而使新研究的问题切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2.研究学生,做到“知彼”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我们提倡研究学生,不但提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 ”理论研究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和身心的特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知识状况,更要研究他们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认识论角度讲,学习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可把它概括为“通读、质疑、理解、积累、运用”这五大环节。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如此反复进行,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品味到本学科的所涵蕴的审美情趣和浓厚的人文韵致。由此看来,研究学生,是从知彼的角度,在因材施教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进

12、而上升到科研范围,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3.研究教材,做到“知书”即对新 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其“新在观念,着眼于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突破学科中心”“改变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尤能突出其新,也给我们教师实施课程计划提供了广阔天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实践。正因其新,值得研究的东西就多,解决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就越有价值。一是研究课程标准,就要观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体验的情况,看其是否有探究兴趣、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看学生

13、在不同程度上是否有所提高。尤其注重评估学生在一定阶段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在“自主性发展”。同时更要审视教师自身的观念是否改变,因为教师观念上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法上的改进,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教师就会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就会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二是研究新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把握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比较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编排体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要作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研究各课之间、单元之间、各册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研究如何突破重、难点,研究如何在本学科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

14、再次,现在的新教材有哪些不足。如初中语文,对“字、词、句、语法、文言文知识”的不负责的删削,我们在高中必须对此补课,不然我们高中教学质量就会一落千丈。这些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4.研究教学,做到“知法”( 1)如何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因此一堂好课不重在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能否能“惜口如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

15、得成功的体验。这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其教法。( 2)如何处理“惜口如金 ”与“泼墨如云”的关系。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上,我们的老师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弄清两讲三不讲的原则:(三不讲要做到息口如金)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的不讲。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文本中的知识,教师讲后学生也不能把握,不讲。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 ”。(两讲要做到泼墨如云)知识的难点,因为难,不讲学生便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讲。知识的重点、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老师必须讲。这“两讲”,作为教师必须讲深、讲透。

16、如果“不讲”分数要下降嘛!评职、晋级一票否决嘛!“讲”与“不讲”,是辩证的统一,不要以为说到新课程就一概否定“讲”,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如何掌握“该讲” 与“ 不该讲” 的标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杨振宁 2004 年在 10 月 6 日发表在教育文摘上的一篇文章:灌输式未必不好,启发式未必全好,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教师讲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这方面我们同样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其教法。(3 )如何理解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新课改强调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生发点。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的支柱就是“三维目标”。有人曾打过比方,“人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旅程的目的地,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旅程的车船,过程和方法是车船行进的行道,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车船行进所需的燃料”。实施“三维目标”,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研究既要“忠实教材”还要“不拘泥于教材”;要“用好教材”,还要“ 跳出教材” 。“ 突破学科中心”“注重学科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