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52517248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作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试论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的作用一文言文的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

2、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

3、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二成语的定义和渊源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常常附

4、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四个字,也有三字的以及四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辞海 对成语作了较详细的诠释:“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三成语和文言文的在联系文言文和成语的联系十分紧密。成语是古汉语的继承者,其自身包含了许多文言文知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情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借助成语,在学习成语时可以借助文言文。在我

5、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出自文言文的成语很多。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

6、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愈平淮西碑。如文言文过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较难翻译,我们如果借助“狼奔豕突”这个成语,问题便迎刃而解。“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

7、闯。“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它们的状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便可以仿效这一成语来翻译:句中“云”意为像云一样,“响”意为像回声一样,“景”是通假字,通“影”,意为像影子一样。这三个词用来修饰“集”“应”和“从”,分别做它们的状语。整句的意思就是: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比喻人们积极响应和拥护。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的成语,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8、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作乐器解的名词。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作动词“沾上血”解释。成语中的某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名词直接作状语在我们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一定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某些成语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瓦”却直接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的状语了,这就是文言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象成语“乌合之众”、“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的都属于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形

9、容词活用作名词以现代汉语的语句结构来说,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时,它就属于文言古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作定语用。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带点的都属形容词且处于宾语的位置,是文言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新的体会、枯草、烂叶。、意动或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古汉语中特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很远;“生死肉骨”,使

10、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四文言知识在成语理解中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遇到许多成语都来源于文言文的现象,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的老成语,保留了文言词法、句法和修辞特点尤多。文言文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的丰富涵,对成语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如列子说符: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子之竖追之。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为: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

11、又请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译文为: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

12、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显而易见,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文言文故事弄懂了,那么对于成语“歧路亡羊”和“精卫填海”的寓意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词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成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通假现象在成语中也频繁出现。所以说,我们理解了文言文中实词的活用,成语中实词活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走马观花

13、: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赴汤蹈火:汤一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身体力行:身体一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形容枯搞: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阡陌交通:交通一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再如被发文身被通披;厉兵袜马厉通砺;一暴十寒暴通曝;拨乱反正反通返;厝火积薪厝通措;一唱百和唱通倡等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从成语的容看,有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保留了古代语言的许多特点。如:1、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

14、如:“狼奔豕突”,“狼”意为“象狼一样”,“豕”意为“象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作状语。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学习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完璧归”的“完”是“使完整”,“生死肉骨”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灾梨祸枣”的意思是“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3、意动用法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已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

15、人请教为耻”;“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妻梅子鹤”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 4、省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其它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文言文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去理解成语的涵义。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一句时,可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自然会想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同理,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中“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再如文言中的“辞”是口供言辞、话,口实、借口、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