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2511980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老子说“圣哲、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又好像自己不曾做过什么;教化惠及万物、惠及百姓,又使百姓感到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据此可知,此时的道家学派A. 意在推崇对万物的教化B. 强调社会变化是辩证的C. 期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D. 要求治国应取诸子之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圣哲,明王治理天下又好像自己不曾做过什么教化又使百姓感到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己又不居功自傲,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这说明道家学派期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

2、项是对材料后半部分的误解,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社会变化的辩证性;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家学派学习其他学派长处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C. 推动了西汉统一进程D.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势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只针对盐铁经营者,与当

3、时的社会贫富分化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西汉王朝已经完成统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如图是著名雁塔题名帖的一部分。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雁塔题名”是历代进土及第的代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雁塔题名”者获得了当官的资格B. 唐玄奘影响了科举制的发展C. 慈恩寺是政府为科举而兴建的寺院D. 科举制最早用考试法选拔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雁塔题名”是历代进土及第代称。结合所学可知,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获得当官资格,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

4、唐玄奘本人及慈恩寺与科举制度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汉代的察举制已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为圣”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看,李贽的“生知”说A. 宣传了人类平等和思想自由B. 表达了对专制皇权的不满C.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D. 否定了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贽的“生知”说认为“人人皆可为圣”,反对神化孔子及其是非观,这就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否定了认识正确与否皆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

5、材料说明的是任何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未涉及人类平等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认识来源和是非判断,并未体现对专制皇权的不满;C选项错误,李贽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孙中山、梁启超都主张学美国或德国,先搞地方自治。由此可见,当时A. 国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已不信任B. 海内外华人掀起爱国和革命的热潮C. 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 资

6、产阶级维新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清政府的民主化改革“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这说明清廷的统治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化的要求。依据材料中“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的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人对当时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内外华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信任,而非掀起爱国与革命高潮;C选项错误,清末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加强专制集权,并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正确答案为

7、A选项。6.下表是1913、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中原料和制成品(含半制成品)的变化,说明当时中国1913、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类别进口(%)出口(%)1913年1936年变化净比1913年1936年变化净比原料5.313.4+8.129.135.8+6.7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67.166.50.650.939.511.4A. 尚未摆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阶段B. 进口制成品数量减少已成工业化的国家C. 重农抑商和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彻底抛弃D. 新式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进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比重变化不大,而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

8、品比重缩小,原料出口比重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工业化发展落后,尚未摆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并未实现工业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和儒家义利观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新式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1937年12月16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发表即时新闻日军杀人盈万,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这篇报道A. 体现了美国参加二战的根本原因B. 及时揭露了日本南京大屠杀的消息C. 对中国形象造成了“致命的打击”D. 提升

9、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37年12月16日”、“日军杀人盈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参加二战的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不是南京大屠杀;C选项错误,这篇报道与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提升了中国的形象;D选项错误,这篇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罪行,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沉重打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

10、、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些做法A. 使新的中国政权迅速得到了巩固B. 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C. 使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D. 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取得了国民党政府一直未能取得的胜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做法只是建国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部分措施,并非使新政权立即得到迅速巩固;B选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

11、恢复任务才基本完成;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施计划经济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不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柏拉图理想国强调了正义的工具性,说明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把人仅仅视为有欲望的动物。其目的是为了A. 突出人和人性B. 维护奴隶主统治C. 发展商品经济D. 整个城邦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材料强调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仅把人视为有欲望的动物,这就是在树立理性权威的同时

12、真正让人站立起来,把人拉回到人应该在的层次上,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集体、城邦的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表现,不是目的;B选项错误,该主张并非为维护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城邦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正义”、“理性”并非商品经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1840年英国政府提出战争议案后,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并且议会“反战派”在辩论中称这场将要发生的战争为“鸦片战争”。“反战派”的做法反映出英国A. 工业资产阶级不同的贸易理念B. 下议院中平民数量不占多数C. 光荣革命后君主仍然长期理政D. 责任内阁之军事权力的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

1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体现了其自由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要求。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站在事实、法律和道德的立场上极力反对英国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这反映出工业资产阶级不同的贸易理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与下议院中平民的数量多少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国君主的内容,该表述与这一做法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议会斗争,并未涉及内阁权力的膨胀。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1.R韦勒克在评价某一艺术流派时说:“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

14、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属于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A. 大卫马拉之死B.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C.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D. 米勒播种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R韦勒克强调的是从现实出发,尊重现实,属于现实主义。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米勒的播种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复兴,欧元区的建立,欧洲强化注重社会公平与福利的经济社

15、会模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这种新的“世界性共识”的出现说明当时A. 欧盟经济政策的创新推动了全球化B. 西欧逐步摆脱了美国的政治军事控制C. 欧盟引领全球化的企图遭遇了挫折D. 欧洲一体化成功地融入了全球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复兴,欧元区的建立”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依据材料中“欧洲强化注重社会公平与福利的经济社会模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信息可知,这一模式从欧洲的做法变成世界性经济社会模式,这说明欧洲一体化成功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扮演了全球化发展的实验室的角色,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盟建立于1993年,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这一“世界性共识”的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美欧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遭受挫折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发展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19101913德国141825406089100英国344453627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