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上传人:拥*** 文档编号:152510745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

2、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分类 依据赋存条件、经济用途、利用方式和能否再生等标准,可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依据是否再生标准对自然资源的分类,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

3、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地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整体性:区域内各种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彼此间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重功能和用途。 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产权和价值上。,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4、要影响。 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统万城复原图,统万城曾是大夏国首都,但后来该区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城市被遗弃。,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水涝灾害,土地盐渍化,森林破坏,土壤荒漠化,水资源危机,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改善生态环境

5、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1.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

6、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

7、用。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究和评价。,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3. 基于现代技术的可行性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充分利用自然科学评价鉴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可能性的各项成果。 既要注意技术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又要注意一定技术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4.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各种自然资源或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必须坚持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1. 自

8、然资源量的评价 评价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评价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1.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评价过程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 其次,对已开发利用的资源,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据此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三,研究自然资源相对量,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第四

9、,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2.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特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其考虑因素如下 技术上的可能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需求上的迫切性 还必须注意不同的自然资源质量的决定因素不同。,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 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10、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4.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 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的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

11、出,以利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实施。,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5.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 资源开发的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持科学、客观的态度。,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

12、析 (一)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 时空内涵 时间角度:不同的时期,单位自然资源量的承载力不同; 空间角度:在不同区域,相同的资源量的承载力不同。 2. 社会经济内涵 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利用水平、社会对资源的配置结构等。 3. 可持续内涵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 自然资源承载力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二)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1. 有限性 特定时间内区域自然资源量的有限性和因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的约束造成的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 动态性 自然资源系统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系

13、统都是动态的。 3. 可增强性 区域的人口增长、生产发展、用地规模扩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多。,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1. 单因素评价法 研究单一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2. 多目标决策法 选取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运用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手段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土地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法,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3. 系统动力学法 建立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各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把握各因素与自然资源系统的各种反馈关系,建立全面的动态分析计

14、算模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一)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第一级内涵是指规则公正,包括产权是否充分界定,产权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清晰,社会的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是否健全等; 第二级内涵是指自然资源在各代人之间的分配是否公正; 第三级内涵是指现代人及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的补偿行为能否实现。,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二)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1. 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发达国家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有

15、天壤之别。 2. 在同一国家内部分配的公平性 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公平性 不同产业消费的公平性,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 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基本思想 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16、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二)生态学理论 1.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反映了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表现为两种规律,即普遍相关性规律和相对制约性规律。 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物质在整个自然界中往复循环。在营养级之间能量转化效率大约只有10%,“十分之一定律”。 3. 负荷定额规律 生态系统对外界压力也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超过这种极限就会引发系统的损伤和破坏,以至瓦解,这就是所谓的负荷定额规律。,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二)生态学理论 4. 多样稳定规律 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大,系统也就越稳定。但是由于人类或其它自然原因的干预,从而削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5. 地域分异规律 每一地域都有区别于其它地域的特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组合特征,必须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