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2443066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语大词典定义文化:“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汉民族的文化中实际上就包括了汉字。文化与汉字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上位词和下位词的关系。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中,汉字起到了记录、传承的作用,其价值不仅仅是书写符号,汉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词汇

2、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因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同时汉字本身的形音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从对汉字的研究上可窥见古老的中华文化,简单地说,汉字与中国文化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汉字。汉字文化学是以传统汉字为基础,又与语言文化学密不可分的,在两者交叉研究前提下发展的学科。对于汉字文化学的定义和任务,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三位先生主编的汉字文化大观前言认为:“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汉字文化学的任务:“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汉字学的角度研究汉

3、字。”尽管汉字文化学属于新兴学科,但是对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内容相关性的探索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如传统的训话学中对字义的解释,很多释义就包含了哲学、民俗学等的内容;再如传统文化中对联的写作,很多技巧都关系到文字中形、音、义的运用,如析字、同旁、谐音、叠字、同韵等;而传统文化中的谐音避讳正是汉字的使用在文化上的体现。历史上自古有对于文字的崇拜,这体现在对传说中文字创造者的救仰。尽管这其中包含着原始崇拜的因素,但仓颉造字对于原始人脱离巫术横行的混沌生活而走向秩序文明的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人们由对文字的崇拜转向对文化的崇拜,对知识的崇拜。汉字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在日渐

4、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彰显光辉,并且与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汉字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教”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形体中有两条明显表示鞭打痕迹的符号,但是到了楷书,“教”字从“孝”,朱熹解释为文孝谓之教,这种演变结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文化因素。(摘编自蒋玉涵汉字与文化,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是包括在汉民族文化中的,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两个词是下位词和上位词的关系。B. 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语中的词汇就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C. 阐明汉字自身的文化意义、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学的两大任务。D.

5、汉字文化学对于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性的探索早已存在,例如训话学、对联创作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从汉字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汉字文化学,汉字文化学的历史基础,最后又回到汉字和文化的关系。B. 为了解释汉字文化学这一概念,作者引用了汉字文化大观前言,使论述显得更加合理和有说服力。C. 文章阐述汉字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相关探索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一是训学,二是对联创作,三是避讳情况。D. 作者列举了“教”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证明了历史上自古就有对于文字的崇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字,朱熹解释为文孝谓

6、之教,从对这个字的研究上可见汉字本身的形音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B. 在我国古代,汉字文化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早已存在,训诂学中包含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内容即是明证。C. 红楼梦中,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往往增减一笔。这只是古代的避讳习俗,与汉字文化无关。D. 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人们对仓颉早已不再崇拜,有的只是对汉字本身的崇拜,对文化、知识的崇拜。【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

7、字眼。B项,“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语中的词汇就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错误,因果倒置,原文第二段是“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词汇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因而成为文化的载体”。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证明了历史上自古就有对于文字的崇拜”错误,作者列举了“教”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证明了文化对

8、汉字的影响。 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专业的学科早已存在”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C项,“与汉字文化无关” 错误,根据第四段“而传统文化中的谐音避讳正是汉字的使用在文化上的体现”,是有关系。D项,“对仓颉早已不再崇拜”错误,最后段是“历史上自古有对于文字的崇拜,这体现在对传说中文字创造者的救仰。尽管这其中包含着原始崇拜的因素,但仓颉造字对于原始人脱离巫术横行的混沌生活而走向秩序文明的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

9、着历史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人们由对文字的崇拜转向对文化的崇拜,对知识的崇拜”,不是不再崇拜。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

10、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一位国学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

11、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

12、,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

13、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

14、介绍得很亲切,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

15、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由十岁时遇到先生写起,以离开先生将近50年收尾,中间回忆与先生的交往、整体上结构精巧。B. 作者写徐先生的神态,说他“仰着头

16、,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梁实秋文风的谐趣可见一斑。C. 先生朗读课文“咬牙切齿”“宣泄”,可见先生对学生不重视国文的情况很是不满,也表明先生对国文的热爱。D. “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可见时间之久;“早归道山”又见空间之远。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敬慕之重。5. 梁实秋在对徐先生这一形象的塑造上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梁实秋先生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他“至今不能忘记”徐锦澄先生,是因为徐先生身上的人性光辉,请概括分析徐先生身上的人性美。【答案】4. C 5. 作者先写先生性格之凶,外貌之丑怪,这是“抑”;再写后文与老师交往过程中老师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