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52441717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的道德判断[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 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 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 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 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 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 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 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 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2、,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 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 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 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 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 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 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 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 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 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 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

3、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 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 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 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 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 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 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 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 论。他指出,此

4、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 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 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 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 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 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 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 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 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 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 岁) 。这个阶段,

5、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 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 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 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 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 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 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 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四个阶段看出可以,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 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皮亚杰认为品德 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 一个

6、连续的统一体,可以根据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来教育孩 子: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儿童的活动不应多加干涉,而应耐心地具 体指导;对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要靠成人的具体指导,这时,成 人的示范和表率特别重要,不必强求同伴之间的互助;对处于可能 性阶段的儿童,在教育中应注意正面引导和讲明道理,平等地对待 每一个儿童;对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尊重他们的思想,必要时给 予他们一定的指导。 1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 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 单纯的规则而已。皮亚杰又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规则的执行也有. 不同的特点。年幼儿童在

7、一起玩弹子游戏时,他们虽然都在仿照着 游戏规则进行比赛,但却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他们各 自玩着自己的游戏,一点也不理会对方。他们会各自不顾规则的 规定,突然说自己赢了。皮亚杰认为,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还 没有产生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他们还不能把自己的事 和别人的事真正区别开各儿童把自我与外界混为一谈,把外界的事 物看作他们自身的延伸,他们是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理解外界事物的。 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已能接受游戏规则,但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 是具有约束性的东西。之后,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 儿童就不再把游戏规则看作是外在的法则,而把它看作是大家同意 应该共同遵守的行动准

8、则,因而在游戏中就共同执行这些行动准则 了。 2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 结果发现,不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还是在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 中,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 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年长儿童 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作出判断。皮亚杰还发现,客观 责任和主观责任这两种判断形式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并不是同时 出现,也不是同步发展的。一般的趋势是:客观责任在年幼儿童身 上首先出现,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则出现稍迟,并 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因此,这两种道德判断过程是部分地重叠 的,但主观责任逐步取代客观责任而属于支配的地协

9、皮亚杰把这两 种判断过程部分地重叠的时期称之为道德法则的局化阶段。 3儿童的公正观念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岁、 0 岁和 13 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年龄阶 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 促进儿童公正观念从服从向平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成 人的榜样对儿童的公正观念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成人的权威不能 成为公正感发展的原因,因为公正感的发展要以自律为先决条件。 除非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有所发展,否则他们的道德观念是 不可能达到自律的水平的。因此,儿童的公正观念不但不会在成人 约束或强制条件下得到发展,而且要以牲牺

10、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 价。儿童离开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也就谈不上公正观念的发展。 4儿童心目中的惩罚 皮亚杰把儿童把作出的判断加以概括归类,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 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过者遵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他们认为犯过者 违反了准则,因而遭受成人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在年幼儿童看来, 谁犯过,谁就该接受惩罚以抵罪。他们又认为,惩罚要严厉,最严 厉的惩罚将是最公正的。至于犯过的内容和惩罚的性质之间有没有 必然的关系,如 JL 童不听话就不许他看电视,说了谎就不给看小人 书等等,他们是根本不予考虑的。皮亚杰把年幼儿童的这种惩罚观 称之为抵罪性惩罚。 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增长,年长儿童已经认识到

11、行为准则与 同伴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犯过者所犯的过错行为是有损于别人的行 为。谁犯过,无需从外部给犯过者施加强制性的惩罚,他的过错行 为会被正常的社会关系所不容,会被同伴所嫌弃。而且犯过的内容 和性质都是与惩罚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说了谎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 任,破坏了集体利益和荣誉会孤立于集体的其他成员等。因此,在 年长儿童的心目中,谁犯过,谁就会遭到同辈集体的回报。皮亚杰 把年长儿童的这种惩罚观称之为回报性惩罚。 皮亚杰认为,抵罪性惩罚是儿童在成人的约束和强制条件下的产物, 带有专断的性质,是他律道德的表现。回报性惩罚是儿童同辈问社 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产物、不带专断的性质,是自律道德的表现。 皮亚

12、杰又认为,抵罪性惩罚反映一种强制的、服从的伦理道德观。 这种伦理道德观往往使儿童的是非观念造成混乱,使他们只是一味 顺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辨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准则。 因此,这种伦理道德观对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回报 性惩罚在性质上则是一种属于相互尊重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 德观会促使儿童是非观念的发展,因为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 中相互行动,相互予取,他们的行动受共同的行动准则所制约,较 易形成同辈间的相互尊重的情感。因而这种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儿童 公正观念的发展。 精彩语言辑录 (1)儿童的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 (2)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

13、一切道德 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 (3)在每一个儿童中总有成人因素,而每一个成人也总有儿童 的因素。 (4)规则决不是由内心精心制作、判断或解释的某种东西;它 本身是给定的、现成的和外在于心灵的。它也被想象为是由成人所 揭示和强加的。 (5)一般来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客观责任便逐渐消失, 而主观责任则获得相对的重要性。 (6)毋庸置疑,在儿童的心中,说谎话是远比笨手笨脚的事故, 甚至诸如偷窃等罕见的行为还要严重和紧迫的问题。 (7)自律只与互惠有关,当互相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 内部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的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出现 自律。 (8)当儿童发现同情和互相尊敬的关系必须要有诚实的时候, 我们便看到了自律的最初的征兆。 (9)公正感的发展必须要通过不断发展的协作和互相尊重- 开始是儿童之间的协作,最后,儿童开始暗中认为他自己和成人处 于同等的地位。 (10)社会越复杂,人格就越主动,而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协作 关系也就越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