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2420148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课件(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四节 古籍标点方法举要,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标点,古代又叫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古人读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简略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和口语一致,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二,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口耳

2、相授流传 诗经,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三,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3、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1、古人著书习惯与句读的特点及其发展。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汉人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已提及“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之语。 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第二节 从句

4、读到标点,古代句读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古人读书基本功之一即明句读。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断句绝即句读。,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古人很早就有探讨句读之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识也,从反亅。”音ju。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zh。 古书一般虽不加句读,但不少重要著作都有

5、注释。附于原书的注释往往置于断句处,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如孟子(朱熹集注):,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此外,古文中的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等均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常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也能为人们读书断句创造条件。但总的说来,为古书句读还是有相当困难。,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认为:“当时的所谓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

6、见者,道理便在这里。”,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广雅疏证,用“丶”号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闻,用“。”作句读,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胡克家刻文选均有句读。,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另外,突破了经部、子部的范围,集部特别是戏剧、小说出现了不少句读本,且有各种句读符号。 古人对句读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2、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人们酝酿尝试新式标点。胡适于1916年1月出版之科学上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1918年9月新青年上发表论句读符号。 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

7、复、钱玄同、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迄等。 句读符号只有两三种,用法有不能明确统一,新式标点则种类多而用法明确固定。 胡适对新式标点的普及贡献突出。,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 1990年3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主要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3、古籍标点注意事项。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

8、点的特别说明。 与古籍标点有关主要内容如下: (1)引号( 、“ ” ):相当于“”,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3)书名号( 、):用 时,书名、篇名间需用间隔号(),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并列时,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省略号用“略

9、”、“下略”表示。 古籍标点之实践,以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最突出,可作古籍标点之范本。,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正如鲁迅所说,如果点了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文献加了正确的标点,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献的理解。反之,则造成对读者的误导,或把本来并不艰探的文句,搞得支离破碎,难以卒渎。,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例如,1934年,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断句错误甚多。其中广庄篇几句

10、的正确标点应是:“色借口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但该标点本却误点为:“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真是“借得他一塌糊涂”(鲁迅语)。,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同年,曹聚仁以“袁大郎”的笔名在中华日报发表袁中郎全集校勘记,指摘全集断句之误;鲁迅先后发表点句的难和骂杀与捧杀,批评全集“竟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认为“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吴小如说:“标点一千字决不比写一篇千字文省时省力”,“能写千字文章的人还未必能标点一千字的古书”。,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

11、原因,误读给研究工作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古籍的标点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檀几丛书录要收录家训一卷,系明末清初张习孔所撰。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却著录为“孔黄岳撰”。何以会如此?就因为误读了原书的署名。原书署“天都张习孔黄岳著”,“天都”为作者籍贯,“张习孔”是姓名,“黄岳”是别号,但提要却将姓名的末字与别号拼凑成“孔黄岳”。这是误读造成著录错误之一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人云:“学识如何观点书。”古籍标点不易,出现错误亦往往难免。 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到现在,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古汉语词汇,到现在已经很少用,甚至灭亡了,因此,在标点古籍的时候,遇到样的词汇,要特别慎重。,第

12、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其错误类型和致误原因大致如下: 一、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 第一,不明古词。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至今,词义变化较大;有些则今天基本不用甚至完全淘汰。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辂长叹曰: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才明”为一词,即才智。因不明古词义而误断。,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二,不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现象极为普遍,不可望文生义,不作辨明。 如中华书局1959版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去”实为“藏弆”之“弆”的通假,意即收藏。1

13、982版断为“成得药,去五六岁”,方不误。,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三,不明典故。 古诗文爱用典故,增加了表现力,但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如不明典故,也会导致标点错误。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言: 天咫偶闻卷三“光绪初元京师士大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条:“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上计春明,无不首诣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案“厨顾”一词,出后汉书党锢传,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 又谓:“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到后世“厨顾

14、”就成为常用的故实。 这里应点作“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四,不明方言俗语。中国幅员广大,方言复杂。古代一些通俗著述往往使用较多方言,如不明也会致标点错误。,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二、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致误。 第一,不明人名。 在书面材料中,人名与其他文字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标点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错误。 金九容:“李詹时,为谏议,上疏请诛李仁任、池渊” 不下带编:“公之清德可谓不衰。此甬上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予言。”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一人之名字。,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版)卷一“已日”条:朱子发读

15、为“戊己”之己。,按应为: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北宋末朱震,字子发,著有汉上易传集等。,又如卷三十一“昌黎”条: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昌黎人。,按应为: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昌黎人。,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代官名很复杂,今人不熟悉,如果不认真对待,标点时也会发生错误。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人姓名字号复杂,常规名字之外,又有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室号、别号等,均需注意。,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

16、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至辽、元开始,皇帝的尊号也有从简的趋势。 康熙曾言:“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耳!”,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世间初时常以谥号称皇帝。谥号是帝王死后所上,据史记谥法解:“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由此可见后世对于历史上帝王的评判。如汉武帝、汉灵帝、隋炀帝之类即是称谥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但后期谥号也越发冗长而失其本,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般的长度也是不能再为平常人记住的了。所以也就逐渐由称谥号改为称庙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称号。庙号在较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