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36129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50*1=50)1、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2、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3、 (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

2、)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5、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6、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出赘:做上门女婿)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

3、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7、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9、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

4、帆风顺 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B C D10、下图是 1975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 2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1、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

5、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3、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 B C D14、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

6、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15、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吴起变法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1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均田制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B CD17、

7、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设立三长制 D实行租调制 1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19、(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 3 -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

8、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20、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21、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22、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社会生产获

9、得发展 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丝织业比较发达A B C D2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 B C D24、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2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10、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26、 俄国史这样描述:“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促使俄国梦醒的事件是A十二月党人起义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克里米亚战争 D1905 年革命27、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 )国别项目 俄国 英国 德国生铁(19 世纪中叶) 26 万吨 385 万吨铁路总长(1861 年) 1 500 俄里 15 000 俄里 10 000 俄里A农奴制盛行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俄国科技落后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28、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

11、,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29、1861 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 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0、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4 -A.遭受资本主义和

12、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31、1861 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 国家 B. 地主 C.农民 D. 资产阶级32、右图是 19 世纪 80 年代初,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该油画主要反映当时的俄国 A交通运输领域仍落后于英法等国 B农民并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 C工业生产还未出现机器大工业 D河防疏浚治理存在严重的缺陷 33、俄国 1861 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

13、道路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34、1876 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 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35、1853 年前的日本与 1840 年前的中国的相似之处有()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A B CD36、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37、19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政府的扶植 政府“示范”企业的影响 追求利润 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 A B C D38、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