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52344959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多个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形成不同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迄今为止,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 。,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格局框架的建构,既要以中新两国政府已确立的有关生态城的定位和建设目标为基础,又要以对生态城的空间布局、社会生态有机系统研究为前提,确立生态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进而构建与该新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其社会发展政策。,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

2、与导向,生态城社会发展 与管理空间图,(一)生态城的涵义,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和谐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一、生态城的涵义与发展模式,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资源型生态城市(自然型生态城市) 政治型生态城市(社会型生态城市) 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 海滨型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二)生态城的模式,二、生态城新模式的理念,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要有“全球性”、“国际性”的理念

3、和眼光 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彪炳人类城市未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全球生态城” 以建设新型的对全球生态城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全球城市”的定位(或者说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城),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会建设。,(一)“全球意义”理念,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二)“有机系统”理念,城市社会生态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三系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复合而成的城市生态有机系统。,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二) “有机系统”理念,三大有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连环”空间,既是人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活动中形成的

4、“三和”空间结构,又是对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需求;“三和”空间结构的平衡和张力,决定着该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三和”空间结构的文明和谐度、可持续支撑能力如何,是生态城有机体保持活力,“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关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有机系统结构图,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二)“有机系统”理念,对上述三大有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连环”空间,既是人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活动中形成的“三和”空间结构,又是对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需求;“三和”空间结构的平衡和张力,决定着该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三和”空间结构

5、的文明和谐度、可持续支撑能力如何,是生态城有机体保持活力,“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关键。同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组织与自组织的过程;当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社会生态系统才会和谐、稳定、持续的运行。,(三)“和谐共生”理念,一是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生态城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必须借鉴新加坡以“公屋”建设为抓手和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把生态城的“公屋”建设当作保证生态城社会有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

6、理念与导向,对生态城市民“公共需求”的关怀,最根本的是要让“三和”、“三能”转化为生态城的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编织生态城“三和”、“三能”“公共需求”的大网络,让生态城全体人民在对“三和”、“三能”的追求中,满足个人和集体的需求。,三、生态城新模式的导向,(一)对“公共需求”的关怀,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二)对“公共道德”的关怀,市民群体在生态城“公共领域”所体现、所展示的文明素养,构成生态城的“公共道德”。对“公共道德”的关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生态城市民的“公共道德”。培育生态城市民“公共道德”的过程,既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更是提升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

7、模式的影响力、辐射力的过程,又是改善生态城发展的“软环境”的过程。,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中心。生态城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借鉴新加坡为85%人口提供“公屋”的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经验,积极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型”或者说“有选择的普惠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对“公共服务”的关怀,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一方面要强调社会的公共事务,通过公众参与、倡导“公共”精神,寻求“公共领导”,以更好地实现对生态城公共事业的公共管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城“公共领域”的管治、控制。,(四)对“公共管理”的关怀,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

8、、理念与导向,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时政保障体系 五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六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五)对“公共安全”的关怀,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第二章 新模式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契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生态城的和谐社会建设。 在推进生态城社会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完善生态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模式,一、新模式建设的指

9、导思想,总体目标: 借鉴新加坡社会发展经验,用510年的时间,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社会生态新模式 具体目标: 510年完成生态城社会生态新模式“一个框架”、“五大体制”、“五大机制”的构建 构建“绿色出行、低碳消费、阶层融洽、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社会生态新模式框架结构 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公共产品投资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制五大体制 构建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政府、社会与市场良性互动的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社会问题预警和应急机制五大机制,第二章 新模式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二、新

10、模式建设的目标,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 刚柔相济 协同一致 整合有效 民主法制。,三、新模式的原则,第二章 新模式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是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合理,职能明晰 二是组织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运行高效 三是社会组织培育良好,社会参与度高 四是公众和舆论对政府廉洁高效、公民社会发育的良好评价,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构建的关键,新模式构建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困绕中国政府几十年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能否使“大政府、弱社会”转变为“好政府强社会”? “好政府、强社会”的标志有四:,新模式倾向于选择“矩阵结构”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好政府强社会”建设。生态城的社会发

11、展和管理采用“矩阵结构”,既安排了对社区与社会事业的投资则采取“项目化”方式运作(即由社会事业投资公司及其他建设单位按市场机制运作),更重视运用矩阵结构的基本原理,从生态城实际出发做出全新的构建。生态片区、生态社区、生态细胞是生态城政府管理社会的基础板块,是生态城政府和生态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会的一个层面。,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构建的关键,1、组织类型创新 以“类组织”的方式构建了生态城社会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不是一般的政府机构,也不是一般的非政府组织,而是在政府主导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政府与社会代表参与的法人治理的类组织,更确切地说是“类行政组织”。这也是借鉴新加坡法定机构

12、的制度设计经验而提出来的。“类行政组织”对于解决当前中国较普遍存在的“中介机构”腐败问题,增大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能量,推进生态城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是较好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二、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 (一)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2、组织管理对象创新 社会建设与管理覆盖“全社会”,社会事业部分是其中的核心;社会事业主要是政府投资、管理,但对整个“社会”,政府无法全部承担,所以,必须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机构设置都是政府要覆盖“全社会”的建设与管理。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政府又不可能实现覆盖“全社会”的目标。,第三章

13、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3、组织职能创新 除社会事业外,根据社会发展与管理涉及的内容,以任务(业务)需要分类,并明确相关职能局,可解决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同构、职能交叉问题。 协会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对于疏理、规范条块关系,实现从“每一个职能部门要管所有的事情”向“只负责特定事情”转变,实现条块整合,具有积极作用。,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4、组织决策的创新 新模式的组织决策做到了五个统一:对生态城的社会建设统一决策、统一规划;对生态城的社会事业项目统一投资与管理;对生态城的社会信息、社会活动、社会组织统一管理;对生态城的社会保障统

14、一政策;对生态城的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统一预警、监控和管理。,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5、组织运行的创新 生态城社会建设委员会作为 “类行政组织” 的运行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协会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该类组织对“全社会”管理的运作目标模式是: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一)新模式对“矩阵结构”的创新,(二)新模式的“矩阵结构”,社会生态新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能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好政府强社会”。“好政府强社会

15、”的组织结构必须创新矩阵结构。借鉴新加坡人民协会管理社会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组织结构 :,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生态城社会建设矩阵结构示意图,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生态城生态片区、生态社区、生态细胞结构表,生态城建设“好政府强社会”组织结构的名称:“生态城社会建设与管理协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该管委会的性质不是一般的“政府机构”,而是“类行政组织”。 委员会主任:由生态城管委会主任兼;副主任:由生态城副书记、副主任加上2位社会基层、社会组织成员担任。,(二)新模式的“矩阵结构”,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委员会组织方式:按市场(项目化管理的企业)、政府(按社会业务的不同

16、内容将不同的政府部门相应归类)和社会(社会组织)三大板块,构建生态城的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三大板块的组织系统相对独立,管办分离,职责明晰,又以“管委会”内在一体的互动方式,共同作用于生态城“全社会”的建设与管理。,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二)新模式的“矩阵结构”,委员会领导方式:实行常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下设(1)“社会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室)”,会长分管,办公厅统筹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内设社会事业、社会活动、社会信息、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区建设协调小组;(2)社会事业投资管理公司,以项目方式运作,负责对生态城标志性设施、普惠型设施、生态片区、社区与细胞的科教文卫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及其管理,2名副会长分管;(3)生态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负责对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机构的管理、培训、服务等工作,1名副会长分管。,第三章 新模式的结构与职能,(二)新模式的“矩阵结构”,委员会的运行方式:以集中决策为统领,以覆盖“全社会”的建设与管理为对象,以项目投资与管理为途径,以整合生态城的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社区的资源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