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30700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研讨一、总体特征1.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1)大一统2)中央集权3)君主专制4)多民族2.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特征3. 中国古代文化特征二、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1. 隋唐时期的历史风貌2. 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1)全国分裂和统一2)农业社会发展方面3)工商业和城市4)政治制度方面5)法律文化方面6)国际地位三、辽宋夏金元的历史特点1. 宋代特点及历史地位1)中央集权加强2)民族关系紧张3)经济高度发展4)科学昌盛2. 辽夏金的特点及历史地位3. 元代特点、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造成的负面影响四、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1. 明代特点1)中央集权高度发达2)明与蒙古关系3)明的对外关系2.

2、清代特点1)清代对中国历史的贡献2)清时中国走向落后中国古代史研讨(首师大-郝春文)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或大一统 中国“统一”的起点:秦汉 西周时已经出现中央政权,且能够实现自己的主权。但西周的统一是低层次的,跟秦汉相比最重要的区别是:西周并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一” (中央集权极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即使到了现代,其威力仍不可小视) 西周的统一和秦汉的统一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秦汉以后的统一,吸引了西周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于是各朝各代都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的阶段:西周至秦-统一逐步形成时期秦汉至元-统一的第二个时期元以后 -统一的第三个时期 西

3、周至秦的统一,在地域上主要是中国北方的东西部秦汉至元:面临着开发南方的问题元以后:分裂问题主要出现在西部和北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引申:西部大开发不光是经济政治问题,更是国土安全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统一大局的战略决策) 郝春文教授观点:就国际而言,发达国家帮助欠发达国家是其义务,也是其文明前进的必要前提。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也同样如此(文明不总是前进的,会因为外来因素而走下坡路)统一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统一”过程中的总趋势:分裂因素不断被消除,统一趋势不断被强化 统一的原因之一:兴修水利的需要(黄河、长江的治理需要全流域的努力)(“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象征意义) 统一

4、的积极作用之一:统筹规划,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除水害,兴水利 统一的原因之二:防止北部、西北部草原文明的游牧民族侵扰的需要(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威力无比)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二:中原地区统一以后,不仅可以把各国的边墙连成长城,还可以集 中全国人民的力量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并进行有力的反击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三:减少中原各地区之间的战争(秦统一后各地区的混战大大减少)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四:国家地广物丰可以统一调拨、调剂,以丰补歉,免除灾区赋税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五:统一的大国可以完成大规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一统观念 大一统观念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对统一积极作用的认识在思想上的升华。

5、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统一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得到中国各族广泛的认同 在分裂时代,统一的心思往往更加强烈(统一才是正常的状态) 郝春文教授观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有赖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真正落后:元和清(发达地区的统治者才能促进国家发展)中国古代史研讨(首师大-郝春文)2中央集权 秦始皇采纳李期意见,实行“郡县制”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汉朝,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到了魏晋时期,地方长官开始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隋文帝罢天下诸郡,改州、县两级。到了唐,又在州县之上设道。宋则在州上设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地域广宽,设行省、路、府、县四

6、级。明朝取消行省,设十三布政司 “省”的概念,来自于元朝 中央集权的特点1)立法、司法、军事和最高行政权都在中央2)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3)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1)地方行政机构从二级制向三级制演变,最终固定在三级制2)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不断向地方机构转化3)地方官的权力不断被分割 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1)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消除因地方割据导致的种种弊端2)打破了分封制在地方官员上的世袭,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势人才 中央集权的负面作用:1)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2)行政成本高,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君主

7、专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核心 君主专制的主要内容1)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3)君主具有专断独裁的决策方式4)一般情况下实行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 第一阶段(秦到元)的发展特点:皇帝下设宰相,为最高执行机构的首脑(但其权力不断被限制和分割)第二阶段(明清)的发展特点:取消宰相,皇帝独揽最高执行权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中央机构由简到繁,向多轨制发展。中枢机构不断转移,权力不断被分割2)位卑的侍从职位向要职官位转化。非正式的侍从机构向中枢机构转化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过程,其趋向是皇权的不断强化和膨胀。最后皇帝不仅控制了决策权,还控制了最高行政权,直接介入操作层面。但

8、君主权力的具体化,使其日益陷入事务主义,这实际上是君主力量弱化,自我虚弱的表现,标志着这种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原因:与国家产生的途径有重要关系,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由核心部落发展而来。而这些核心部落以血缘联结为特征,由核心部落形成的国家是族长统治的延续,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都相当于君主的家臣,形成了所谓“家天下”的说法。相反,古代西方雅典等国家是继承了氏族军事民主制的结构,并进一步形成了民主、共和政体中国古代史研讨(首师大-郝春文)3 君主专制制度的缺陷1)世袭决定了由什么素质的人来做皇帝就是一件随机事件2)皇位终身,皇帝到了晚年没有精力和能力来决策国家大事3)权力没有约束,从决策

9、到权力的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谏官制度稍微有约束作用)4)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观念多民族 我国的多民族现象主要是因为幅员广阔,自然环境不一,经济差异比较大,自然形成了长期的,多民族共存的国情 从历史上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必须以华夏汉族和汉文化作为维系的中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民族与周围各族的联系,统一的国家也就不可能形成,这一点即使到今天,我们也要时刻牢记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特征-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但从总体上看,从秦到清,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各种土地所有制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

10、点1)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分离(大多数地主没有政治身份)2)土地可以买卖,所以大土地所有者如果不善于经营,后代就可能没有土地,而自耕农经过努力也有可能成为土地所有者(永佃权: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3)自给自足的经济始终占主要地位,交换不起决定作用,土地所有权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儒家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但道教、佛教影响深远,文化兼收并蓄2)汉字统一(统一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语言各异 儒家学说是一套理论体系,以忠孝为核心,而其中又以孝为基础,以孝治天下。因此儒家思想符合“家天下”的帝国制度需要,因而能够长期作为儒家的官方意

11、识形态 儒家思想在与佛教、道教思想的碰撞中吸收其有益的营养(宋代理学吸收禅宗智慧) ,三种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有助于激发儒家思想的活力 中华民族长期的凝聚力,与汉字的统一有莫大的关系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隋唐时期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的历史碎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苦日出。中国古代史研讨(首师大-郝春文)4-杜甫忆昔陵墓 起土为陵的墓葬文化开始于战国时期 唐代陵墓特点:气势宏伟、开阔、别具一格建筑 主要是土木建筑,依地势而建,大屋顶、起高台 北方先民的民居路线:半穴居、高台基大屋顶南方先民的民居路线:巢居、屋居雕塑和绘画 秦汉时期特点:雄浑、质朴 南北朝时期

12、特点:与真人比例日渐接近,外形上趋于自我,不易亲近艺术上流行悲剧(苦难的日子) 唐朝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健硕,更具人性流行喜剧形式为主,歌舞升平城市和市民生活 西方城市的形成是以经济为中心,中国城市的形成是以政治为中心 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文,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唐朝科举后活动:雁塔题名、曲江宴、月登阁打球会(唐代文人能文能武) 唐代妇女多开放,活动空间很大,婚嫁较自由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 盛世的共同特点:版图辽阔、经济发展繁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控制力强大、文化生活丰富发展、境内各民族交往频繁、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地位最高) 秦汉

13、:古朴单一,不成熟明清:森严压抑隋唐:宏博而不死板,雍容华贵而不庸俗,成熟而又自然,生活气息浓烈而不俗气 秦汉时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华帝国制度的确立时期隋唐则是帝国的成熟时期,而到了明清则进入衰退时期 隋唐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是对秦汉以来的一个总结,同时又开启了宋以后的新时期全国的分裂和统一 秦汉时期(第一个统一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第二个统一时期)- 宋辽金夏-元明清(大一统) 中国古代导致分裂的因素;中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央政权内部,中央政权与地方) 、 外部因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从宋以后,随着皇权的日益集中,统治阶级内部引发分裂的因素已经基本消除农业社

14、会发展方面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主要是两条途径:扩大耕地面积;精耕细作(北宋以后) 地土所有制形式和剥削形式:秦汉至唐前期,小土地所有者较多,自耕农多 从东汉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色彩较浓的门阀制度,门阀势力的发展,致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日益减少。但到了唐代,门阀虽然还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但经济上已经衰落。五代时期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史研讨(首师大-郝春文)5 唐中叶,均田制退出了历史舞台(转折点,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 对地主阶级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用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的农民叫依附农而佃农则是租种地主土地,但与地主并无强制人身依附关系 隋唐

15、以前对农民的直接奴役主要是兵役和徭役,因此,隋唐及之前的农民与地主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农民阶级和国家之间的斗争。宋以后,租佃制(佃农向地主交佃租,地主向国家交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关系,所以宋以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地主和佃户之间的斗争工商业和城市 在自然经济中,商品是永远存在的 唐后期和宋代的经济向近代方向发展的表现:唐后期、宋手工业和商业中,日用必需品比重上升,奢侈品比重下降,品牌开始出现,专业化经济趋势加强(除了传统的盐和丝织品,唐以后还出现了茶、瓷器和粮食等商品) 隋唐时期国内各经济区联系加强,全国性国内市场已经现出雏形,多少改变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唐时期国家对工商

16、业的控制削弱:1)官营手工业比重下降,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阶段(工匠的积极性、创造性上升)2)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有所削弱,官私手工业者对主人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雇佣劳动有所发展3)由官府控制市场的制度瓦解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开发的时间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后期、两宋时期)政治制度方面 隋唐统治者对前代的政治制度做了总结,一些新做法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三公九卿(秦汉)-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延续到明清):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日益官僚化:两级制(秦汉)-三级制(唐代,道州县;明清,省府县) 唐代的官职分为;职事官、散官、爵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1)两汉:察举、孝廉、征辟制2)晋:九品中正制3)隋唐:科举制 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