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2230478 上传时间:2020-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及阅读文本的选择。 2理解论述类文本的体裁特点及命题角度。3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复习重点】读懂文章,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论述类作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阐释】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点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

2、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此考点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真题回放】2010年江苏高考 朱光潜的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2011年江苏高考 鲁迅的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12年江苏高考 伍尔芙的笑的价值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例题分析】国学的焦灼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文化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

3、,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

4、灵魂。”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

5、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但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

6、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_【我的疑问】_【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_【课堂演练】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

7、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

8、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

9、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

10、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先完成第16题)15、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6分) 16、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6分)_17、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6分)【考点训练】高三复习课外自主练习P110 九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