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学做人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2230349 上传时间:2020-1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 学做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论语》 学做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论语》 学做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论语》 学做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论语》 学做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论语》 学做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 学做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类别: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名称:经典诗文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FHB读论语 学做人 杨家套中学 刘志海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它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自从我校确定以“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目标,就一直把论语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论语中很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做人道理、精神品质值得中学生认真理解、揣摩、领悟。第一种精神,是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在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之处非常之多,本文试就几处做一例证:其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第三十五)其二:“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第十二)其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第十三)其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十九)其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二十)其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当然,这句话不仅体现的是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还有他海纳百川的向别人学习的胸襟。其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其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其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三十)上面只是择论语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要证明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怎样培养进取精神?我的策略是进行意志训练。学生人生精神的培养,不是能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就能培养起来的。一个班主任即使能做到字字珠玑,他也不可能让一个“慵懒”的学生因此“奋发图强”起来,知识可以传授,但精神不能传授。人精神的生长,在生活的历练中,在体育锻炼和劳动过程中自然诞生。针对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畏手畏脚”、“暮气沉沉”、“游

4、手好闲”、“好逸恶劳”。我对学生提出的理想词汇是“敢想敢干”、“虎虎生威”、“初生牛犊”、“生龙活虎”。现代正在享受安逸、优裕、舒适的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排汗、吃苦、流泪等等方式,来唤醒体内细胞的活力。我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的方式有多种:1、长跑。这一项是必训项目,我给学生定的基数是每天2500米,分两次完成。我们学校是250米的跑道,早晨早自习开始之前跑5圈,下午放学后跑5圈。 2、蛙跳和兔跳。这一项是不定期训练项目。篮球场纵向两个来回为一组,男生篮球场纵向三个来回为一组。每次训练跳两组,每周训练两次。 3、家庭“五个一日计划”。这一项是选训项目,请家长在假期里执行。“五个一日计划”是指:一日

5、家务计划:家长根据孩子的劳动能力安排适量劳动任务,让孩子自己作一日劳动计划设计并实施。 一日行走计划:家长将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给孩子一张地图,让他(她)自己回家。 一日劳动计划:跟随家长劳动一整天,并写成日记。 一日义工计划:到就近的敬老院、幼儿园、公共场所,或者就近的乡村公路做义工一天,并写成日记。 一日登山计划:在家长的陪同下,攀登家附近的一座高山。第二种精神,是反思的精神。论语中体现反思精神的话语很多,现择几例:其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四)其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十七)其三:“已矣乎!吾未见

6、能见其过而自诉者也。”(论语公治长第二十七)其四: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第二)其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三)其六: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第三十三)如何培养学生反思精神,并形成习惯。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2、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反思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

7、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单元进行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模仿自己教师平时进行回顾思考的方法,把本单元的重难点都整理的井井有条,查找资料还补充了许多各知识点易考题型及习题,然后再让他们进行交流复习经验,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在互动中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虚心向做得好的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对每个人的促进很大,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3、撰写日记促反思。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

8、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反思既是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是学生的情感活动。反思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对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能力都非常重要。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反思等于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宽敞之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彩色大道。第三种精神:对社会的责任精神。请看论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其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七)其二:子

9、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哀服而至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第二十一)其三: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第五)其四: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之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第十三)其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第九)其六: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恒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10、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七)其七:子露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三十八)其八: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其九:仁者先发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二十二)论语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社会的责任精神,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共命运的,在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早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责任精神的一种表现。展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的画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这种精神,“舍我其谁”是这种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种精神,“朱门酒肉

11、臭,路有冻死骨”是这种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这种精神,“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这种精神,“天下为公”是这种精神,温家宝总理在“非典”面前,挺身而出,率先士卒,体现的也是这种精神。值得提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不仅是重要的,更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起码的素养,应该从学生开始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日常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活动中、班级管理中、日常小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1、活动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主题班会、演讲会、时事教育报告会、法制报告、辩论比赛、“评选责任典型”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家庭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强化了社会

12、责任意识。要十分重视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和身边的“责任典型”去学习,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班级,对社会负责。2、培养管理主体意识。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要完善班团队干部竞选、定期轮换制以及科代表、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组长、值日轮换制和值日生参加评检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并主持活动,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设立学生“意见箱”,开展“为班级、学校管理献计献策”的活动,等等。学校和班级对此应给予重视解决和采纳选用有益建议,让学生都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3、从个人抓起、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实施责任感培养教育日常化策略。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应达到从知责,处处尽责,事事负责的目的。读论语,学做人,培养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植根在每一名学生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