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2149436 上传时间:2020-11-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心理特点,促进后进生转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心理特点,促进三生转化转化后进生是教师很棘手的问题,往往投入多,收效少。为此,教师应该查明根源,开导心灵,为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生存的空间,让他们树立信心,自我完善,自我调节,促合作,共进步。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一、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内的学生个体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总有一部分学生相对或暂时比较落后。 学生受各种社会因素和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是完全正常且合乎规律的。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 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的成长规律, 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我都能正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差异,发挥学生潜

2、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同时,还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二、落实到位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1、备课到位。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 “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 要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使其找回自信, 激发其内在动力,开发其潜在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尤其是使后进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并能够从中体验到“摘果子”的乐趣。2、训练到位。在教学时,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对于缺乏勇气的学生, 所提的问题可以简单些。 后

3、进学生回答问题时, 答非所问或摸棱两可时,我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理清思维线索,从而使其打通思路,充分发挥其才能。3、情感交流到位。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话语, 面带笑容的提问, 专心致志地听学生回答, 幽默的交谈,都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课堂上我能及时表扬后进生是激发其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 那些平时不善发言, 不敢发言的后进生,他们偶尔的举手、偶尔的回答,若被老师肯定了, 往往能使他们摆脱自卑的心理。所以,课堂上,我们不要吝啬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后进生渐渐地摆脱阴影,产生内在进步的内在动力。三、

4、给后进生“多点”是转化后进生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对所谓的差生多给一点,转化率会明显提高。1、感情投资增加一点。后进生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能控制,其心理压力大, 多数后进生都存在着自卑感、孤独感,自以为不如别人,对教师同学感情淡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他们,还要主动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增加“感情投资”,教师理解、同情、关心他们,和后进生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的实际行动,有相当高的回报率, 这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后进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从而增强他们转化的信心。2、学习指导优先一点。多数后进生知识基础差, 为了帮助他们进步, 在学习指导上应对他们采取适当优先的“倾斜政策” 。

5、一是课堂上分层次教学,努力让后进生听懂理解。二是采取提问、板演、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四优先”的做法。三是每次考试前,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使他们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3、锻炼的机会多给一点。后进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性格内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平时,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激发他们不断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的动力。如当小干部等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等。4、表扬奖励条件放宽一点。尽管后进生常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学生都喜欢表扬,后进生更是如此。 平时注意对后进生的表扬,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 也加以表扬, 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 这样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事物是发展的,人是可以转变的。教师若能正确把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找回自信、 找回自我,产生强有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其才能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各个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