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21475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陇川二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1、新 闻 两 则毛泽东备课成员:八年级组全体教师一、课文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2、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

2、志。 二、教学目标及其意图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意图: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文文字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不熟悉新闻的历史背景,不大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敌我双方的军队部署等,学生开始阅读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本课时要考虑这些因素,教学

3、中适当作些介绍。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导入介绍作家、作品明确学习目标字词学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讨论明确教学流程1、导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二是迅速及时。三是高潮在前。四是简明扼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

4、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2、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 问题 1: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明确: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问题 2:新闻的基本结构有那些? 明确: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5、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 日夜起课文最后。第一层:(20 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 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

6、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3)合作探究,画画地图。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4)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意图: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A、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

7、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 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B、语言鲜明、富有感

8、情色彩。“结果就在 21 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第 4 小题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

9、”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 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导入:新闻复习,激趣引读。(1)新闻的特点

10、: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2)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2、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3、比较阅读,理解提

11、升。问题 1: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明确: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问题 2: 将两者不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明确: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

12、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4、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

13、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课堂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14、。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七、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 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横 渡 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八、教学反思新 闻 两 则毛泽东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

15、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解读文本活动一: 问题 1: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问题 2:新闻的基本结构:活动二:学生自己感悟内容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问题 4: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活动三、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问题 5:说说虾蟹词语语言的准确、概括的好处。(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九江(不含)”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突破”问题 6:找出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问题 7:新闻要点复习,激趣引读。新闻的特点:新闻的要素:新闻的基本结构:问题 8: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活动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问题 8: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问题 9:找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活动 5: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问题 10: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问题 11: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学案A 组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歼灭( ) 阡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