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2117953 上传时间:2020-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 (二 )二、代币法1、方法介绍代币法 (token economics) ,又称标记奖励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求助者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 即可得到强化, 从而使求助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小红星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 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求助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 我们日常使用的货

2、币是一种最普遍的条件刺激物,它经过与真实的强化物相联系就可获得强化的力量。代币也是某种“货币”,只不过它是在干预中由有关各方共同约定的,并且也只在他们之间“流通”。运用代币法,相对于用真正实物,其优点在于:(1) 具有灵活性。代币可按某种规定兑换实物,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行为者对不同强化物的爱好。 有的实物不能分割, 一次给予又有点过分, 如用代币就可以予以分解后分步给予。 同时把多种强化物相结合将会产生累加的效果, 代币一般能使行为者换取多种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实物,从而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2) 便于使用。有时目标行为出现后,使用实物难以立即实施,而使用代币可以较少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3) 适

3、用于延时强化。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两者相比,前者效果更为有力、后者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代币法有助于协调即时强化的高效性与延时强化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目标行为发生后得到了代币,是一种即时强化, 使行为易于获得或巩固; 但实物必须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用代币交换,这又是延时强化的要求,这使行为者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了锻炼。(4) 可连续使用。对于有些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行为,代币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不间断地予以及时强化。2操作要点当决定采用代币法来增加期望的目标行为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的操作要点:(1) 确定目标行为。代币法主要是增加适应性行为,因此第一步要确定目标行为,就是将要受到强化的行为。 目标

4、行为的选择要看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对行为者个人的意义。确定目标行为后还要对它作具体的界定,以便于观察和记录。(2) 确定所用的代币。代币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且便于行为者积累、携带或能放置在行为者可以看见的地方。当然,确定代币要考虑行为者的身心特点和干预者的操作便捷。(3) 确定行为等级和标准。要说明不同行为表现与代币之间的关系,即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良好行为及其程度才会得到相应的代币。(4) 确定代币交换物。正是由于代币与交换物的特定联系,它们才能获得强化效果。因此,代币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交换的强化物。 强化物应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的需要。(5) 建立交换系统。明确代币与真

5、实强化物之间的详细的交换关系,包括兑换的时间、地点等。根据行为者的实际表现发给代币, 并让行为者按规定用持有的代币换取自己想要的强化物。(6) 记录和评定。开始时,确定基线以了解代币法使用前的行为水平。执行过程中,要做观察和记录,对代币使用的进展和效果及时作出评估。(7) 目标行为出现后实施代币强化。(8) 计划使行为者脱离代币法,寻找在自然环境中维持成效的途径。如,逐渐取消代币或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时间间隔, 或逐渐延长目标行为与发放代币之间的时间来实现顺利过渡。“代币法” 对低年龄孩子效果最为显著。在学校中可以广泛使用,它不仅可用于个体, 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 甚至可在精神病院、 在

6、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 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 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 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3、范例范例 1:学生小林,是一名预备年级的男生。上课时,情绪低落,作业动作迟缓,课堂作业总是最后一个完成, 甚至只能回家完成, 回家作业更是经常拖欠。面对老师的提问、劝导,往往缄口不言,而且神色如常,一副“皇帝不急”的架势。该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中等。为此,心理辅导老师用代币法对小林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了纠正。具体辅导:制定矫正目标: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主动自觉交作业。17: 00 离校前,完成当天各门学科的课堂作业;完成回家作业。

7、主动和老师沟通作业完成情况。矫正准备:( 1)代币用彩色卡纸制作,加盖班级印章。( 2)强化物的选择和交换系统的建立:一次聊天,我发现小林对电脑游戏非常喜爱。于是就以玩游戏作为强化物,实施代币法。 一番交谈,我和小林一起商量制作了一份表格。 我们指定的行为目标为: 7:30 到校后主动交出回家作业, 17:00 离校前完成当天各门学科的课堂作业。交换代币的方法为达到目标获得一枚代币, 连续两天未达到目标扣除一枚代币。获得三枚代币可以玩游戏 20 分钟。实施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二周目标行为币值(“ +”表示奖励,“”表示扣除)当天课堂作业或回家作业完成一门学科+1当天课堂作业全部完成+4当天回

8、家作业全部完成+5一门学科作业未完成-1催交作业一次-1第二阶段 第三、四周提高要求:目标行为一门学科作业未完成催交作业一次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由-1 提高为 -2由-1 提高为 -2第三阶段 第五、六周再次提高要求:目标行为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当天课堂作业完成”+4“连续两天课堂作业完成”+5“当天回家作业完成”+3“连续两天回家作业完成”+6辅导效果:按时完成作业成了小林习惯去做的事。几点思考:(1)对于本案例中的增强物电脑游戏的选择, 需要询问专业老师, 避免暴力,更倾向于趣味。(2)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作出反馈。本案

9、例中,代币法实施第一天, 小林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课堂作业, 尤其是数学作业。放学前,老师把一枚代币交到他手上, 告诉他如果明天也能按时上交回家作业,又能获得一枚代币。第二天,小林没有能交出回家作业,虽然他完成了课堂作业。放学前,老师向他表示惋惜,没有能拿到三枚代币,无法按我们约定的玩游戏。真诚地告诉他,老师非常希望明天早晨他能获得代币,试试新游戏。终于,代币法实施 2 天后,小林获得了第一次游戏奖励。 他兴奋而又激动地在老师的电脑上玩了 20 分钟游戏。游戏结束后,老师向他表示祝贺。(3)随着时间推移,增强物需要进行变化。本案例中,一个月后,老师和小林一起把游戏奖励修改为侦探小说奖励,以保持强化

10、物的刺激强度。范例 2:一位家长采用自己拟订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做法是:为孩子准备一张记录单,针对老师批改作业和评分用“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对孩子规定,得一个“甲”就在记录单上记“ 1 O 分”、得“乙”记“ 5 分”、得“丙”记“一 2 分、得“丁”记“一 6 分,每月进行结算。同时制定了交换系统,合计得了“ 50 分以上”可以“买件新衣服或郊游一次 ,得分在“ 3050分之间”可以“买张碟片或看一场首轮电影” ,得分在“ 1 O20 分之间”可以“买一杯饮料或一本连环画 ,得分在“ 1 O 分以下”就只能“周末呆在家里继续温习功课”了。这个做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基本上是在用代币法

11、进行干预。4注意事项(1) 代币所交换的强化物必须对行为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太乏味。(2)选择的代币应该只能表现出目标行为才可以得到。这就要求防止行为者从代币程序以外的地方获得代币。(3)认真进行标价,即合理地规定代币如何与强化物交换。对此,要考虑强化物的供应量,量多则标价可低,反之则可提高;要考虑当事人的需求,需求强烈则标价可高,反之则可降低;要考虑干预者的操作,耗时费力则标价可高,反之则可降低。(4) 在进行代币矫正的过程中,干预者的态度要认真,不能给当事人产生像在做游戏的感觉, 要保持方法的严肃性, 努力使行为者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意义。(5) 与运用社会性强化紧密结合。 执行过程中注意利用和渗透社会性的刺激,如给代币时给予微笑、 口头赞扬等回一应。 结合使用社会性强化, 有助于日后从代币系统过渡到日常生活情境。(6) 要随时记录并分析效果,必要时应对代币系统做适当的调整。(7)(8)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