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2095420 上传时间:2020-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鲁教版带答案)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石门镇中学20XX-20XX学年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检测一、积累与运用下列各项中加线的字词注音全对的是A.狡猾时辰莫大感慨万分B.安妮惭愧争执混为一谈c.绰号尴尬威慑美不胜收D.呆板喉咙倾向花团锦簇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叛逆纠纷哄堂大笑独具会眼B.呆板遗憾得意洋洋不求胜解c.承蒙处境轮翻上阵持之以衡D.察觉唯恐博学笃志恍然大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在国歌的伴奏下,王琳和马进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顶端,然后深深舒了口气。B.台上的主持人说

2、:“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的结果,请大家洗耳恭听。”c.机敏的办案警察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破案线索。D.她演讲的时候,整个大厅鸦雀无声,她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B.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D.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的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但是她却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3、并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B.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演说家、作家,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并因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表现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c.我们在刻画人物时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从而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D.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其中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文学常识及古诗文默写再塑生命的人选自 ,作者是国女作家。她曾在1964年获得。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

4、。二、古诗文阅读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5、,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不堪其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0、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曲肱而枕之D、学而不思则罔1、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第二则中

6、“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2、翻译下面的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曾子的话阐明了怎样的做人道理?三、现代文阅读母亲的心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

7、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

8、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

9、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

10、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段的主要情节。“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阅读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第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品味第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四、记叙文写作请以“想要说声谢谢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提示:1、要注意审题想要说声谢谢你,究竟说出口了没有呢?2、写人叙事中要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使更生动。注意在开

11、头、结尾与标题相照应,叙述中也要使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这样才能扣住题目,也才能让叙写的事件蕴含丰富的情感或具有一定的深度。七年级语文月考题答案一、1、c2、D3、B4、A5、B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总统自由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生气越过,超过能忍受通“悦”愉快0、B11、c2、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思考却不认真地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倦无所得。”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3、做人应讲求诚信,与人交往应真诚。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咬牙”是因为母亲作出带走母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捉走母蟹,但为了孩子不得不硬着心肠这样做。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