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209253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自测题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0 分)1汉字书写。 (2 分)汉字的书写,十分讲究字的间架结构。如果你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你的文化修养。请将下面文字工整、美观地书写在方格里。正视历史,呼唤和平: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按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4 分)晨 x() 地 jio() 荒 mi( ) z( )歪 箱 qi ( ) 寒 jn ( ) 歼_灭 提_防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C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

2、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4填空。 (5 分)(1)新闻的六要素是指_、_、_、_、_、_。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指_、_、_、_、_。 (2 分) (2) 蜡烛是一篇_,赞美了_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分)(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国的作家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等。 (2 分)5. 作为 21 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请列举和战争有关的一则名句。 (2 分,每多写对一则另加 1分)_6.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照样子也说一个句子,然后写

3、在横线上。 (任选一题,3 分)(1)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母爱_(2)仿照例子,请你在数学、历史、音乐等其他课程中任选一种,用比喻句写出你对这门课的理解。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_是_,让人_。7.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2 分,不超过 10 个字)。从 7 月 1 日起,三峡工程大坝坝顶将首次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乘坐电瓶车登上巍巍大坝,在泄洪坝段长 100 米、宽 5 米的指定区域下车拍照观景,零距离触摸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据悉,此次坝顶开放为试运行,开放期限初步定为 3 个月,9 月 30

4、 日结束。_二、阅读理解(40 分)(一) (16 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20 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A.攻破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 小时内即已渡 30 万人。21 日下午 5 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23 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

5、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 35 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 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6、顽强,然在 21 日下午至 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8文中的第段是这篇消息的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 (3 分)9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其作用是_。 (2 分)10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 ,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2 分)11说说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分) _12.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 (2 分)13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

7、词语_。 (1 分)14.根据你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校内新闻简讯。(4 分)_(二 )(14 分)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

8、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15. “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_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_;“射穿”极写出老头子的_;“轻视”说明老头子_很强。 (4 分)16. 用横线划出选段中的心理描写;这些语句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_、_、_的心理。(134 分)17. 选段还运用了_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要_。 (2 分)18. 小女孩

9、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_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_的性格。 (2 分)19. 为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 “现眼”是_的意思, “打牙跌嘴”是_的意思。 (1 分) 20. 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 “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 (1 分)(三) (10 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 岁的杰克和 10 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

10、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

11、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

12、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 “当然可以,小姑娘。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21、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2分) _ _22、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 (1 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