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背景知识 语文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20774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背景知识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背景知识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背景知识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背景知识 语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诗词五首一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的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孙子,二十六岁举进士,因秉性刚直,遭受排挤。在三十六岁时迁为京官,受到宰相李德裕排挤,出黄州、池州刺史。杜牧多么希望自己能“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也就是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事情。然而,总是遭到排挤,怀才不遇,因而时常表现出郁郁不得志的愁闷之情。杜牧的赤壁是在黄州做刺史时所作的。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因而不但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给后人以启示,从而表现出诗歌的立意之美。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

2、诗的高峰。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二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喻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 首,秦中吟10 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他的讽喻

3、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这首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所写,诗中描写了冒着暑热辛勤劳动的农民和被沉重的租税压得抬不起头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惭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叙事简约,描写细致,结构自然。三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

4、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四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

5、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 2乾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

6、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于“儒学”,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于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 0 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

7、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于卿相之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至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

8、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五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 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