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0631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2008-07-19 10:03:21) 转载 标签: 辛弃疾婉约词文化分类: 文化长廊 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激昂之音。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

2、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传统词风的影响。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

3、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三、抒发感情的需要。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

4、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若对辛弃疾的婉约词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欣赏时难免出一些问题。下面大致从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作一点介绍。1、婉约的辛词关于豪放与婉约的对立,到了辛弃疾这里就不那么明显了,以他的摸鱼儿咏春词为例:千金中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两句柔情似水,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一句,却又深深地为情所困者的口吻,发出严厉得近乎冷酷的劝诫,从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催人泪下的辛酸和感慨,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说清这首词是婉约还是豪放了。稼轩词中以爱情为主旨的婉约词大约有十几首,它们均有独到之处,如:满江红家住江南、青玉案元夕、南乡子舟中记梦等。2、辛词

5、的婉约婉约词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花间派、晏殊、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周邦彦等,此时的宋词臻于完善。而辛弃疾创作的婉约词不免受到各家的影响,如他模仿过“拟易安体”,但辛弃疾并不甘心,他倾注了许多精力,这些词所表达的情绪各不相同,艺术风貌更是多姿多彩。首先,在艺术风格上看,辛词复杂多变,情感细密,每一首都是一次创新。例如,同样是写思念,既有远走他乡的游子思念,又有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思念;既有伤春所引发的伤别,又有彻夜不眠的思念而挑起的妒嫉;既有男子离家宦游途中的切骨之思,又有归家路上的喜极而泣。同是这份思念,词人又选取了不同的场景来渲染:青玉案元夕是在一个元夕的灯市上,主人公用一双焦灼的眼睛在人流

6、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鹧鸪天困不成眠奈何夜是在深夜的闺房中,主人公想起远方的丈夫,忆及共度的美好时光,不由得担心丈夫在他乡会被别的女人纠缠,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着想着,不禁有些痴了,嫉妒地推醒身边熟睡的侍女,问她在做什么梦;满江红写的是寒食过后的暮春,一位温柔的女孩子独自在花园散步,望着流水中漂浮的一片片凋零的花瓣,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很久没有音讯了,打算到小楼上向远处望,又怕被别人看见,犹豫间不禁绯红了脸颊。同样是写思念,同样是写情,在辛弃疾笔下,这种无法排解的思念,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意蕴,更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洋溢其间的才情。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长于运用内心的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使之成

7、为其婉约的又一特色。在辛弃疾笔下,婉约词几乎成为心理描写的园地,并且杂以动作、语言、景物的陪衬,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景象。在蝶恋花里,他只用“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断肠”,来抒写相思之苦;鹧鸪天种用“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脑乱他?”表达相思之恨;又用“些底事,误人多,不成真个不思家?”写相思之怨。凡此种种辛弃疾都悉心揣摩,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再者,在语言运用方面,辛弃疾一反旧习,词中无一处用典,无一出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如武陵春:“走来走去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来已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语言通俗晓畅,近于白话。通过以

8、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虽是豪放词的巨匠,他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匠心独运的。更有王国维将辛词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句看作是词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简述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2008-07-19 10:10:01) 转载 标签: 宋诗分类: 文化长廊 唐诗情韵理趣文化同是诗歌,不同朝代在风格上有整体性的差异。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 诗分唐宋 ”之说。他 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 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言之,唐诗 突出一个“ 情”字,而宋 诗则 追求一个“理”字。一、情韵美:唐诗的整体风貌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味醇美,这与唐人对

9、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呈清新愉悦的风貌有关。唐代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繁荣,周 围的事务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分外亲切美好,反映在唐诗中,表露出来的总是进取、 乐观、开朗和昂扬奋发的情怀。因而唐诗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 毕现之感。李白的浪漫使我们感受到酣畅淋漓的情韵。他的“烟花三月下 扬州”有“千古丽句”之誉,文字 绮丽,意境 优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氛围,透露出盛唐时代繁华鼎盛的时代气息,隐含昂扬激越的向上情绪。杜牧的清丽让我们领略到风华掩映之美。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高度概括了千里江南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有鸟语 清脆婉转之愉悦,有 绿树

10、红花掩映生辉之美感,在浅近清新的文辞中,蕴藉隽永。孟浩然的平淡则让我们领略到另一种情韵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上句近景, 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展示一片开阔的 远景。刘禹 锡的达观令读者感悟到慷慨昂扬的情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即使是送别诗,唐诗也一扫哀伤与悱恻之气。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诗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有离别的难舍和对友人今后孤独寂寞生活的关怀,真是百感交集,表面平静,内心激荡。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豁达开朗,独辟蹊径,自 铸伟词,情 词佳妙。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二、理趣美:宋诗的审美追求宋诗重哲理,善思辨,擅析理,多探缘索由。宋代诗人大都以唧唧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喜好从纷纭 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理,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 胜收的理趣。宋朝道学盛行,诗人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或以讲道学的借口来吟诗。道学家朱熹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倾向。他的借景喻理的名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水之清澈是因 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 真读书, 时时补充新知,因此

12、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 这里可谓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常为后人所征引,成为历久不衰的名句。苏轼诗中的智慧叫我们常读常思,常思常新。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 炼 出来的,哲理又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的。前两句寓意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会的得到不同看法;后两句阐明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理语成诗,富于哲理意

13、趣,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朴素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是始终关不住的。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诗则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理趣。梅雪俱佳,各有千秋,暗喻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直给人以信心和鼓舞。用来比喻人在困境是会生出许多希望,鼓励人们在貌似“ 无路”时仍要奋力前行。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是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诗人留给人们的启发,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当然,唐宋诗歌的差异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唐 诗中亦有饱含理趣的,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等;宋诗中也有以神韵称道的佳句,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唐诗的情态毕肖、丰神润朗和宋诗的思辨理趣、索求缘由,给了我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