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班 马克敏君222014308011178

二少****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98KB
约5页
文档ID:152024471
4班 马克敏君222014308011178_第1页
1/5

一、教材分析 《锦瑟》选自苏教版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性质为讲读课文《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从写作手法上来讲,本诗运用“用典”、“虚景入诗”的技法,增加了诗的朦胧美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该年级段“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并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结合教材中本单元前言中“要求在形成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引导以及课后作业中对《锦瑟》朦胧意象分析的提示,我决定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在带领学生分析“朦胧”的原因,即掌握诗歌当中运用的技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初步理解“用典”和“虚景入诗”的写作方式及其效果 鉴赏目标:掌握本诗诗中的技法,学会用技法鉴赏诗 实践应用目标:能举一反三,将本节课的技法用到其他诗歌的鉴赏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中技法的运用,即《锦瑟》这首诗朦胧美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问答引导法 例证对比法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1) 同学们,我们都说诗人都是难懂的,今天这位诗人更是难懂的。

他一生未得仕途,十年不离青袍,纵使侠骨留香,但自古美玉难全他一生生活在那种“身无彩凤双飞翼”的剪烛之约中,引出诗人李商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带领同学集体回顾) (2)引出今天我们所学的也是李商隐的一首佳作——《锦瑟》 2、介绍李商隐诗的特点 指出李商隐写作的特点和诗的特点——“运用技法”、“朦胧的诗境” 3、通过上节课对诗的分析,《锦瑟》也是带有这种朦胧美,接着以“是什么技法,带给我们这种朦胧的诗境(雾里看花的感觉)”,明确提出本节课的重点“诗中的技法” 4、引用元代元好问的话(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明确诗的难度,加强同学对本诗的重视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进行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走进这首诗(集体朗读) 5、播放朗读音频,让同学在对比中找到自己阅读的问题,加强同学对阅读的重视注意:轻重音的变化和感情长短的变化 6、提问1:经过上节课的分析和朗读,提问诗中运用的技法 (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用典) 7、提问2:多诗都会运用用典,但没有这样的效果,继续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法。

提问3:引导用《天净沙•秋思》这首历来受到推崇的小令对比,找出《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指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提问其运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 分析:诗人运用眼前景物的一种选择和组合,为我们勾画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进而,展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 8、今天我们学习的《锦瑟》中间两联用了很多意象,集体找出(蝴蝶、杜鹃、沧海、月、珠、泪、蓝田、日、玉、烟) 分析并引导回答:对比刚才那首诗的意象,回答这首诗意象的选择是诗人的眼前之景吗?显然不是,如果眼前之景是虚景的话,这些景色很显然是虚景,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通过这些景物直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我们 提问4:既然诗人已经把自己的心境通过景物告诉了我们,我们能不能为诗人还原一幅体现他内心的画卷呢? (不能)分析,深刻挖掘诗朦胧美的原因:选用日、月这样的意象,意象的选择丝毫不受时空的限制,有点和我们做梦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有时还来点穿越指出诗人意象的选择也增加的诗的朦胧美 9、再通过朗读感受诗的美 10、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六、课后任务 找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的技法。

锦瑟 李商隐 技法 雾里看花 1、用典 元好问 2、虚景入诗(日、月) 一篇锦瑟解人难 提示:庄周梦蝶 《天净沙•秋思》 借景抒情 《锦瑟》 (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实 用 文 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