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01373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访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摄影是罗仲明的业余爱好,他拍了很多茶艺师的照片。在这些精心培养的年轻茶艺师身上,寄托着罗仲明 视做人人可为的文化理想,以及“ 把自己拿给别人用”的人生价 值观。当然, 罗仲明用他强大的逻辑说服了笔者:按照他的想法,以下记述将不只属于罗仲明一个人,更属于所有那些以不同方式实现着同样文化理想的一群人。罗仲明:一位茶院主人的文化自新文_文心 图_李小天第一次见罗仲明,是在东山书苑,2012 年,当时他正在和几位朋友喝茶聊天,谈论的是文化话题;第二次见罗仲明,是在东山阳明祠,编辑部借地儿拍摄人物专题,主角儿是贵阳古琴名家刘汉昌老师,刘老师在阳明祠抚琴的姿态格外有范儿,也正是在那一次,笔者和罗仲明有了第

2、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的“美丽贵州”理念激发了笔者的想象;第三次见面,应该是在旅法画家李历老师的疗养病房里,罗仲明为李老师的个人画展做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宣传工作,那一次,他来去匆匆,未曾多聊。采访罗仲明,是我们之间的第四次见面。一本精装的册子上显示,过去的 2012 年,罗仲明经营的茶院先后承办了阳明书院成立揭牌仪式、王学研讨会、兰花展、王晓昕回到孔子讲座、巫建斌古代相术讲座、 文化兴黔北京书画家笔会、 阳明传说首届中国贵阳古琴艺术节等活动与此同时,还接待了日本茶道大师佃一可先生和著名学者于丹的访问活动。罗仲明何许人也?其实,这似乎一点也不重要。正如罗仲明所言:在物质崇拜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每

3、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狂妄的,缺乏信仰的,对自身以外的任何其他人或者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试图给人树碑立传的努力注定是一场徒劳,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因此,我们的访谈一开始便被定格在文化的层面。教育,缔造一生的根基如约赶到阳明祠采访罗仲明时,他正在办公室里组织员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投影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以及办公室书架上一套套大部头经典著作表明:这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员工培训,而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学习。像这样的学习,在对教育工作有着独特理解的罗仲明看来,是一辈子的事儿。罗仲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眼中,这代人受教育的“特殊过程” ,无疑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成因之一。罗仲明出生的那一年,恰

4、逢文化大革命开始,等到念小学四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民族振兴的大趋势开始出现。教育和学习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张海迪作为学习榜样,成为这一代人心目中的典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年的很多老师都迫不及待地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甚至累倒在了讲台上这一切,几乎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仅仅就是为了给这个灾难深重、重获新生的国家多培养几个优秀人才。罗仲明当年就读的是贵阳轮胎厂子弟小学,这是三线建设企业的子弟小学,执教者中有不少积极支援边疆的名牌大学教师,这些老师知识水平很高,思想方面则保持了很好的传统。由这样的老师完成的启蒙教育,为罗仲明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后来,罗仲明从贵阳名校师

5、大附中毕业,这所中学当时有很多水平高,且具备奉献精神的教师,他们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完整地传承给学生。罗仲明在贵州工学院(现已并入贵州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当年的大学教育也是相当严谨,老师很有水平,每位老师都尽其所能地把自己必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功利关系,是一种相对完整的教育。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毕业后的罗仲明被分配到贵州省规划院工作。21 岁的小孩儿,一下子进入了这样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单位工作,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挥洒年轻人的迷惘,罗仲明就从单位老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终生受益的东西,其中有两样尤为宝贵:严密的技术要求;严谨的治学态度。生活,就像是一场修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分配制度

6、取消,市场经济开始渐渐形成,不甘沉寂的罗仲明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本职工作以外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是民风淳朴。 ”罗仲明感慨地说。正是因为民风还比较淳朴,所以人也容易上当受骗。在那个以赚钱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大时代里,罗仲明就曾经被狠狠地骗过。跟茶结缘,是在 1995 年。那时候,贵阳刚刚开始出现茶楼,终日忙于算计和数钱的人们,开始尝试着安坐茶楼饮茶休闲。那一年,朋友约罗仲明去北京路一家茶楼喝茶。一路上,罗仲明像一位真正的规划师想象着那家茶楼的模样。最终的结果让罗仲明很失望,这家茶楼并非他想象的样子,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茶楼。两年后的 1997 年底,朋友邀罗仲明开茶楼,罗仲明一开始还有

7、些抵触,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习惯把茶楼与夜总会、卡拉 OK厅等统称为娱乐行业。经不住朋友游说,罗仲明还是答应朋友去看看。他们走访了贵阳好几处适合开设茶楼的地方:甲秀楼、文昌阁、三元宫。罗仲明的要求很高,看了一圈,都不是很满意。计划看上去似乎要搁浅。后来,有位同学去阳明祠开会,请罗仲明过来看看,这一看不要紧,罗仲明对阳明祠一见钟情,从此便扎根这里,一呆就是十五年。其实,当年的阳明祠就是贵阳的一个普通景区,外面是熙来攘往的东山水果批发市场。罗仲明曾经对这里有些印象,有几次路过阳明祠大门时,透过铁栅栏隐隐约约看到里面的几棵古树,那感觉,非常怡然。从 1998 年开业至今,罗仲明完全没有想到经营茶院会如

8、此艰辛。从原来的分配单位出来后,罗忠明曾经做过很多行业,那些对他似乎都没有什么挑战,直到开始经营茶院,他才意识到:人生真正的考验到来了。把茶院开在阳明祠,就意味着这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民营行为。在这里,茶院要面向全社会,层面之宽,超乎罗仲明的想象。有压力,就有思考。 “经营茶道,出售文化。”这便是罗仲明在当时的艰难情况下,给自己的一种压力,尽管当时的阳明祠充斥着烂水果的味道,茶院每天的销售曾经低到区区 100 元。但经过两年的坚持后,罗仲明的茶院在2000 年时借着承办围棋文化节的契机进入经营正轨,并从此奠定了在贵阳茶饮行业的特殊地位。罗仲明说,自己曾经从事过很多行业,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具备挑

9、战性,难不倒他,唯独一踏进很不起眼的阳明祠,遇到的挑战太大。好在规划院的工作经历,养成了他凡事都会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思维习惯。 “我现在主要就是经营茶院,毫不夸张地说。这件事真是不得了,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磨练。你想想,你做的是一件好事,人家不认可,你还得做,必须克服困难继续做下去,而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张扬、吹嘘和标榜,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好不该,没有任何人会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即便是朋友。 ”所以,有朋友用三个字评价罗仲明经营茶院是:辛苦赚吆喝。但在罗仲明看来,这吆喝好,辛苦也值。经营茶道,传播文化没想到会碰上这么一个采访对象:做茶院的大概都跟文化沾点边,罗仲明却远远不是沾点边的问题,而是超出了

10、常规想象:实实在在、不吭不哈地搞起了文化推广。一些外地朋友到贵阳来,有机会到阳明祠驻足者,受到的冲击都很大:想不到贵阳还有这样一个文化味道十足的地方。这让罗仲明意识到,茶院的工作,真的很重要,最重要的,自然是人。对茶院来说,茶艺师是核心,罗仲明子在她们身上花了大功夫,培训出来的茶艺师甚至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认可。有一次省领导陪同中央党校领导前来阳明祠喝茶,茶院的年轻茶艺师居然可以和堂堂的中央党校学术权威接茬交流哲学话题!看来,把功夫下在人身上,是对的。有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经这样评价罗仲明的培训工作:你们培养一个茶艺师,比培养一个娱乐影视明星的难度大得太多。罗仲明说:这一切,都建立在文化的基础

11、上。为什么总是需要站在文化角度看问题?对此,罗仲明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称性非常巨大,这导致很多人学会了抱怨,而不是去思考。现代中国几乎已经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体育强国,因为这些都可以靠国家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去实现。我们唯独还没有达到的,是文化强国。究其根源: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便开始否定自己的东西。战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掠夺性地侵入农耕文明,从而使得“适者生存”的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你要生存,就必修服从强者的奴役,这导致物质崇拜的盛行,以及文化自信的丧失。没有文化自信,就只能从属于别人的文化。这也解释了“脑体倒挂”出现的缘由。知识从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教育信心于是缺失。过

12、洋节,是这种文化自信缺失的最好例证。看着满大街青年男女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在洋节里走街串巷晃来晃去,罗宗明感觉到一种残忍。 “我们没有为这些人建立起一种精神家园。 ”为此,罗仲明将中国传统节日引入了阳明祠,传统节日,一个不落,统统都要过。“我们是一介草民,做不了太多的事情,抱怨对身体不好,倒不如身体力行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 ”“文化具有交融性,对话者没有孰强孰弱。西方文明根本没有侵蚀我们,人家根本不用侵入,是我们自己迷失了而已。当国家意识到这一点,决定重新站起来,比肩西方文明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可喜的是,现在中国已经将文化纳入国家发展纲要,从规划到实施,起码十年时

13、间或者更多。十年时间,其实对每一个想做事的人来说都不少了。 “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能做一点是一点。对我来说,做好茶院,维护好阳明祠这块招牌,就是我最大的价值。 ”“把自己拿给别人用”立足阳明祠,罗仲明做了很多文化传播的事儿。这些事儿和一个茶院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不对称。但是,罗仲明并不觉得在阳明祠是一种屈才虽然这十五年,他也算是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著名学者于丹应邀来阳明祠访问,有政府领导对她说:你一定要和我们的茶艺师好好合合影,鼓励鼓励她们,她们把青春都到放在这里了。于丹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和这些茶艺师合影留念。如此可亲可爱的茶艺师,正是罗仲明精心培养的结果,但是他依然

14、谦虚地说:在阳明祠,换很多人来做,或许还会比我做得更好,即便大家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一定殊途同归。从茶艺师们的不易,罗仲明推己及人地谈到了大量涌到城市谋生的农民朋友。城镇化使得很多农村的兄弟姐妹们来到城市打拼,在这一过程中,有谁想到过去教会她们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同时尽量把自己最真的东西保留起来?“看看我们的茶艺师,这些女孩子有勇气选择了这个工资不高的职业,如果有机会和他们相处,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他们多一些身体力行的帮助呢?我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点机会。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她们确比登天还难。淳朴的,善良的,美好的,这些曾经是罗仲明心目中的农民形象。 “当年去农民搞调研,农民朋友盛情款待。困难时期,农民亲戚温暖了多少市民的心窝?现在城市生活好过了,大家就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农民朋友,这已经不是信仰问题,而是人性问题了。 ”正是因为在阳明祠这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里,罗仲明的思考获得了极佳的背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思维习惯。“生活的主旨是什么?这是最值得关心的深层问题。人太渺小,人一生短短几十年,物质上的东西容易满足,精神层面的东西反而不容易达到。当然,人是有情感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同。对我而言,有机会把自己拿给别人用,这或许就是今生最大的价值体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